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马余刚简介

马余刚简介

淘名人 2024-02-13 19:25 热度:

马余刚

马余刚,1968年3月出生于浙江余姚,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现任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马余刚于1989年从杭州大学物理学系毕业;199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博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二层次人选;201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1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主要从事重离子核物理实验与唯象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马余刚

外文名:Yugang Ma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余姚

出生日期:1968年3月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主要成就: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68年3月,马余刚出生于浙江余姚市鹿亭乡晓云村一个普通乡村教师家庭,籍贯浙江宁海。高中毕业于余姚梁弄中学(现余姚市第八中学)。

1989年,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94年,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

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9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二层次人选。

2014年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201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2017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马余刚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马余刚领导RHIC-STAR中国组研制完成了基于MRPC型的大型飞行时间谱仪,极大提升了STAR探测器的粒子鉴别能力;与合作者发现了首个反物质超核—反超氚核,发现了最重的(截至2017年11月)反物质原子核—反氦4,首次实现了对反物质相互作用的测量,以上成果两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提出了原子核Zipf定律,测量了氩核的量热曲线并系统给出了氩核液气临界现象的实验证据;测量获得了22Mg的高激发态双质子发射的实验证据,提出了利用输运模型研究核反应总截面的新方法,提出了轻核α团簇结构的新探针等。

学术交流

马余刚先后在法国岗城大学核与粒子物理实验室、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回旋加速器研究所访问研究。

承担项目

截至2017年11月,马余刚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07年

中共上海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

2012年12月

第三届国际重离子碰撞核反应动力学研讨会会议主席

2014年1月

《核技术》第八届编辑委员会主编

2014年1月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核技术:英文版)第四届编辑委员会主编

2014年1月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主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十二、十三届专家评审组成员


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专家委员会成员


美国相对论对撞机—STAR国际合作组理事和STAR Talks委员会成员


国际无中微子双β衰变合作组(CUORE)理事


首届亚洲核物理联合会(ANPhA)理事


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上海核学会主任委员


相对论对撞机(RHIC)螺旋形径迹探测器(STAR)国际合作组理事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


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


夸克与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马余刚的哥哥马余强是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人物评价

马余刚已经成为一名活跃在重离子物理研究领域,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青年科学家。他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待人诚恳、以身作则,注重科研道德建设,在对青年科技人员和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评)

马余刚成功领导了高能核物理STAR国际合作的飞行时间探测研制,并在反物质超氚核、反物质氦4核的发现和金-金碰撞的双电子产生的研究做出了先驱性工作。这些成果对理解宇宙早期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的组成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华人物理与天文学会评选委员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