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青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林海青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省福州市
出生日期:1958年7月
毕业院校: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58年7月,林海青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78年—1981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并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
1980年,参加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hina-U.S.PhysicsExaminationandApplication,CUSPEA)。
1981年—1983年,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StateUniversity),毕业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83年—1987年,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Diego),毕业并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87年—1989年,担任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NationalLaboratory)研究助理(ResearchAssociate)。
1989年—1991年,担任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LosAlamosNationalLaboratory)
主要成就
林海青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林海青的主要研究包括:强关联系统,量子纠缠和量子相变,以及多体系统的数值方法。主要学术贡献包括:(1)预言相分离是强关联系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并为实验所验证;(2)发现了量子相变与量子纠缠之间的定量关系,从量子信息角度给出以纠缠刻画量子相变新方法;(3)研究了光诱导激发对纳米体系尺寸和空间构型的依赖性,得到的理论结果为实验所验证,并进一步推动了实验工作。
学术论著
截至2016年10月,林海青已在《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
Huang Z , Zhang C , Lin H Q . Magnetic instability and pair binding in aromatic hydrocarbon superconductors[J]. Scientifi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9年7月—2011年7月 | 香港物理学会会长 |
2008年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光伏太阳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
2011年 | 国际纯物理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计算物理分会秘书长 |
2014年—2017年 | 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IUPAP)计算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席 |
2018年 |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双聘教授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第十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
厦门大学杰出访问教授 | |
《国际现代物理学杂志C(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执行编辑(亚洲地区) | |
《计算物理中通讯(Communication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副编辑 | |
《中国物理学前沿(the Frontiers of Physics in China)》编委 | |
《中国物理快报》编委 | |
《物理》编委 |
人物评价
林海青在发展和应用量子多体问题的计算方法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美国物理学会评)
林海青创建了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在他的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在人才引进和培养、基础科学研究和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效,逐步在海内外有了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了一个一流的开展计算科学及相关学科交叉研究的国际化平台,为中国国防安全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