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平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德平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26年11月4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辐射防护手册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经历
1926年11月4日,李德平出生于北京,籍贯江苏兴化。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父亲李继侗决定把李德平送回老家兴化避难。在辗转了苏州、扬州等地后,于年底回到兴化。在兴化当地小学继续读书。一年后入读兴化县立初级中学。
1943年,因为父亲李继侗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职,李德平在结束了兴化的高中课程后,动身前往昆明,并在西南联大先修班学习。
1944年,18岁时被保送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录取为正式生。
1948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师从物理学家霍秉权教授和盂昭英教授,并留校在物理系任助教。
1950年秋天,钱三强为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到清华大学寻找人才,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周培源向其推荐了李德平,考虑到那里的云室技术和计数管技术都在国际前沿,于是到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易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
19
主要成就
李德平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德平建立了中国核工业辐射防护研究和监测体系。指导了中国初期放射性计量实验室科研及建立实验室的工作。在从事辐射探测器研究中,参与中国首次研制卤素计数管、强流管及稳压管的工作。在电离室方面,指出当时苏式堆控硼壁电离室设计参数的缺点,并推导出普适的电离电流体复合损失的新公式,发展了用细束照射研究探测器性能的方法,证明近滕等人的精细工作仍与实际不符。“球形电离室特性”一文证明球形室等效中心不因反平方律而前移。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1957年1月 | 卤素计数管与强流管的制备和它们放电机制的研究项目 | 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委员会“科学资金三等奖” |
1978年 | 受到射程限制时探测器几何因子之计算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李德平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85年 | 核工业建设荣誉证书 | 中华人们共和国核工业部 |
1991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3年6月—1988年4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85年—1997年 |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主委员会委员(连任三届) |
1987年 |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核安全咨询组(INSAG)成员 |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中国代表、主代表 | |
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 | |
中国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席 | |
环保局顾问与核环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个人生活
家庭情况
李德平是兴化望族之后,先祖李春芳是明朝状元,祖父李元宰是前清秀才,曾留学日本,供职北洋政府。父亲李继侗则是植物学家、林学家,美国耶鲁大学林学博士,并于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并且创办了内蒙古大学。夫人是王怀珍女士。
人物评价
李德平是中国辐射防护科研领域、辐射探测技术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建立了中国核工业辐射防护研究和监测体系。他还积极建立和加强中国辐射防护界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和交流,并在重要的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为推进中国辐射防护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兴化市人民政府评)
李德平指导了中国初期放射性计量实验室科研及建立实验室的工作,为建立中国的辐射防护科学研究和辐射监测体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泰州新闻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