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霍裕平简介

霍裕平简介

淘名人 2024-02-14 09:29 热度:

霍裕平

霍裕平,1937年8月16日出生于北京市,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霍裕平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75年调入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79年至1980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198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院长兼党组书记,同年10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调入郑州大学工作,之后领导建立了材料物理实验室和离子束生物工程实验室。1998年被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2000年获得河南省科技功臣荣誉称号;2003年被任命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国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霍裕平主要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涉及凝聚态物理、光学和光信息处理、非平衡态统计理论、高温等离子体物理和受控热核聚变等。

基本资料

中文名:霍裕平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市

出生日期:1937年8月16日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非平衡态统计理论》

主要成就: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籍贯:湖北黄冈

人物经历

1937年8月16日,霍裕平出生于北京,籍贯湖北黄冈。

1959年9月,霍裕平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1975年4月,霍裕平调入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工作。

1978年,霍裕平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1979年9月,霍裕平前往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至1980年8月)。

1981年10月,霍裕平担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至1983年10月)。

1983年5月,霍裕平担任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院长兼党组书记。同年10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至1995年12月)。

1993年11月,霍裕平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6年3月,霍裕平调入郑州大学工作,之后领导建立了材料物理实验室和离子束生物工程实验室,并先后担任光学、等离子体物理和实验物理三个学科的博士生导师。

1998年,霍裕平被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家顾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霍裕平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自1982年起,霍裕平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核聚变研究工作,并参与领导国家的核聚变研究。领导和组织了中国大型超导托克马克HT-7的建设,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HT-7U计划的主要建议者。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霍裕平与实验物理学家孟宪振合作,发展了强耦合共振系统的理论,解决了稀土离子引起铁氧体铁磁共振诸多特异反常的现象。1964年,霍裕平首先预言了激光输出存在不稳定区域。七十年代初,与杨国桢等合作,将泛函分析方法引入光信息学中,讨论了现代光学设计的基本问题:用全息光学系统实现任意光学变换的可能性,并发展了一些可能的具体设计途径。七十年代末,在有关“等离子体的静态稳定性”研究中,提出了“降低受控热核装置设计精度的可行途径”,并用于大型托克马克装置的物理设计中。1977年,完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物理设计,其后国际上也陆续采用了这种观点。九十年代初,领导和组织了世界第四个大型超导托克马克的建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霍裕平兼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家高技术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81年至1987年兼任安徽省政协常委。担任第九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200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个人生活

霍裕平的父亲霍秉权(1903年—1988年)是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首批从事宇宙射线、高能物理和核物理研究的物理学家之一,并参与筹建郑州大学。他的弟弟霍裕昆是复旦大学教授。

人物评价

霍裕平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离子体所)二十余年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轨迹,曾领导和组织了中国首个超导托卡马克HT-7的建设,为等离子体所聚变研究事业开拓了创新之路,为等离子体所今天的繁荣和发展、也为中国磁约束聚变研究走向世界前沿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评)

霍裕平院士有很高的物理理论造诣,是中国理论物理界的权威之一,他深入研究了高温等离子体的物理过程,促使聚变—裂变混合堆纳入国家高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了用光学方法快速处理图象的可能性,他还首次系统地解释了稀土离子对铁磁共振的影响,推动中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郑州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