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仁宇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胡仁宇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1年7月20日
毕业院校: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
职业: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性别:男
籍贯: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仙岩镇官溪社区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经历
1931年7月20日,胡仁宇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江山,祖籍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仙岩镇官溪村。
1946年,胡仁宇考进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在高中学习期间他就喜欢数理化和从事课堂实验。
1948年,胡仁宇高中毕业后参加了高考,被清华大学物理系和交通大学电机系同时录取,考虑到交通大学离家较近,所以他选择在上海的交通大学就读。
1950年,胡仁宇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对工科并不太感兴趣,而非常喜欢物理学科,就申请转到清华大学物理系继续学习。
1952年8月,胡仁宇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被选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6年7月,胡仁宇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被选派赴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他的导师是物理学家契伦科夫(195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58年,以研制核武器为主要任务的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九局成立,胡仁宇奉时任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之命调回国,到二
主要成就
胡仁宇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胡仁宇一直从事于集体性很强的国防大科学研究任务,主要做核物理实验研究及核测试技术工作。根据不同时期任务需要,和同事们一起组织并领导了多个物理实验室。负责完成任务中遇到的中子物理、放射性核素测量、强脉冲辐射测量等方面的工作。1980年后,参与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为利用核爆回收微尘样品来诊断核装置爆炸的性能,胡仁宇提出通过测定样品中裂变碎片、铀和超铀同位素相对原子数来定当量和中子能量范围的方法,利用各种指示剂元素的中子反应产物的放射性测量来确定装置爆炸时不同能区的中子数的方法等。他和同事们组织了一支理论、化学分析、物理测量密切结合的队伍,建立了配套的仪器和设备,通过大量的预先冷实验,克服了多个科学技术难题,掌握了相关技术。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为科研室负责人的胡仁宇,亲自参加了这次试验,并担任了作业队一个小组的领导人。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78年 |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 |
1986年 | 四川省核学会第三届理事长 |
1993年3月至2003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会 |
个人生活
胡仁宇的父亲是一位知识分子,母亲是衢州市区人。1942年6月10,日寇侵犯江山后,把胡仁宇家的房子烧毁了。这年冬天,他的父亲因战乱流离、缺衣少食、积劳成疾,无钱医治而去世。
胡仁宇的爷爷早年从江西迁出,出于工作的原因,胡仁宇偶尔回到上饶市玉山县仙岩镇官溪社区。2004年清明节期间,胡仁宇与他的堂兄一起回玉山县给他们的祖辈扫墓,并拜访了胡氏宗祠。
人物事迹
1949年,18岁的上海交通大学大二学生胡仁宇申请换专业——从电机系转到物理系。
1952年,胡仁宇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工作。
1956年8月,胡仁宇赴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
1958年7月,胡仁宇回国时,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告知他:不要再回苏联学习,马上到二机部九局报到。二机部当时负责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以研制核武器为主要任务。胡仁宇来到二机部九局,接到一个任务:和王方定一起组建中子物理与放射化学实验室。当时,苏联与中国签订协议,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然而,好景不长。1959年,苏联撕毁协议,中国只能“自己动手,从头摸起”,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
1963年,根据原子弹试验的实际需要,胡仁宇与众多科研人员迁往青海某核试验基地。胡仁宇与同事们研制的核心部件,被成功地装配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上,为第一颗原子弹的核爆试验提供了保障。胡仁宇参
人物轶事
“笔鉴丹心--手稿中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中岛展柜部分,特设“两弹一星”主题,展示了反映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发展的珍贵手稿。以朱光亚、李觉对胡仁宇汇报的批复以及物理学家胡仁宇院士为纪念“两弹”任务的参与者们所写下的若干文稿为重点,展示了在“两弹”研制过程中,一大批老科学家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用热血和汗水在中国国防建设史上写下的光辉篇章。
人物评价
胡仁宇先后参加过6次国家级大型核试验,每一次都自始至终坚守在条件较差的核试验现场,参与试验与测量部门的指挥与领导,出色完成了所承担的任务。(《衢州晚报》评)
胡仁宇一直从事实验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加速器、反应堆物理的研究,在核参数测量方面取得成功,为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普中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