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寿荣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寿荣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28年2月17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天津北洋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
籍贯:河北省定县
人物经历
1928年2月17日,张寿荣出生,河北省定县人。
1940年10月—1951年6,在鞍钢炼铁厂高炉值班。
1945年10月1946年9月,在天津工商学院土木系学习,后肄业。
1946年9月1949年07月,在天津北洋大学冶金系学习,毕业后获工学士学位。
1951.06月—1952年5月,担任鞍钢炼铁厂研究组组长。
1952年5月—1954年4月,担任鞍钢炼铁厂生产计划科科长。
1954年4月—1956年4月,担任鞍钢炼铁厂厂长助理。
1956年5月—1957年12月,在武钢生产筹备处担任炼铁厂筹备组组长。
1958年1月—1964年1月,在武钢炼铁厂先后担任冶炼工程师、生产科科长、技术科科长。
1965年1月—1980年5月,担任武钢炼铁厂副总工程师。
1980年5月—1992年5月,担任武钢公司总工程师。
1992年6月—2002年7月,担任武钢公司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
主要成就
张寿荣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寿荣参加鞍钢炼铁厂恢复生产,推行高炉炉顶调剂法和低锰炼钢铁的冶炼使鞍钢炼铁厂生产效率在全中国领先;张寿荣参加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一期工程建设,使中国国内第一座1000立方米以上大高炉顺利投产;张寿荣研制成功用1513立方米设备建2516立方米四高炉并提出炼铁系统技术进步总规划;张寿荣研制的一米七轧机投产后,组织新技术消化和前工序老厂技改(包括四同步大修改造),完成转炉复吹、全连铸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张寿荣提出了提高鼓风动能、上下部相调剂的正确操作方针,保证了在低温强度下高炉的正常运行,努力推动了武钢的钢铁生产,张寿荣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完成了高炉风口取煤气样和测温、炉顶取煤气样和炉料、料模型试验、风口喷吹沥青等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性的重大成果,尤其是针对当时中国国内外炼铁学界颇有争议的高炉“布料反常”现象的研究,正确揭示了其根源在于烧
社会任职
张寿荣担任湖北省第六、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6月—1993年3月),第五届国际炼铁科学技术大会主席,武汉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个人生活
多年习惯
张寿荣院士参加学术会议时,为节约宝贵时间,凡是学术会议之余安排的“游山玩水”,张寿荣几乎都不去。这已成为张寿荣院士多年来的一个习惯。
他的秘书李铁林有点小小“抱怨”:“只要是跟着张老出去,不管到哪儿参加学术会议,你甭想借着机会出去玩一下。”
惜时如金为科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百废待兴。张寿荣一走出天津北洋大学的校门,就被分配至鞍钢。他和同事们啃着窝窝头,就着白开水,没日没夜地实验着,摸索着。在日本人留下的废墟上,他们开始了鞍钢的重建。鞍钢启动后,张寿荣随一大批技术人员南下武汉。
担任武钢总工程师后,张寿荣主持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对引进的一米七系统工程实施消化、创新。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吃在厂里,住在厂里,深夜的电话铃声常常把他从热被窝里召到工作现场。
年轻时的张寿荣喜欢读英文原版小说,爱听京剧,“现在连技术专业书都看不过来,哪还有时间做那样的消遣!”
从企业生产一线走出来的张寿荣,与其他在
人物评价
张寿荣院士热爱祖国,对科学技术事业孜孜不倦追求,有献身精神,学风正派,道德高尚,是新中国炼铁事业开拓者之一,他对武钢的建设,特别是八十年代生产技术进步和质量效益型企业发展道路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冶金工业网评)
张院士是中国钢铁行业的泰斗,对中国钢铁工业及材料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南大学评)
张寿荣院士是新中国钢铁事业的领航者之一,其矢志与中国钢铁生产的历程、与新中国近七十年的发展道路完全重合,他的奋斗经历是共和国钢铁事业一路前行的折射,他是“共和国钢铁长子”当之无愧的奠基人,在释放青春的激情,走过中年的不懈坚持之后,即便而今年届九旬,垂垂老矣,他却依然保持着站在生产第一线的钢铁专家的本色。(科学网评)
张寿荣院士一身正气、事业心强、学问精深,他的品格堪称长者风范,我为有寿荣院士这样真诚、可信赖、可学习的朋友感到庆幸和骄傲。(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冶金专家殷瑞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