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朝辉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叶朝辉
国籍:中国
出生地:四川简阳
出生日期:1942年3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42年3月,叶朝辉出生于四川简阳。
1965年,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
1984年—198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副所长。
1986年—1993年,担任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7年—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所长。
1999年9月—2007年10月,担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
2000年—2004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
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4月—2017年,担任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主任。
2008年—2016年,担任武汉磁共振中心主任。
2019年3月,退休。
主要成就
叶朝辉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叶朝辉核磁共振波谱学方面作出了较系统的重要研究结果:固体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波谱学方面提出旋转固体中非均匀相互作用的普遍性,建议了一种快速测定魔角的方法,并在一种固体中发现了纵向弛豫时间的空间取向相关性发展了拉曼磁共振波谱学,并建议了直接测量多量子弛豫时间的方法与他人合作研究辐射阻尼效应及其对核磁共振线型的影响,并发展了研究核自旋动力学的转动算符方法研制成功动态核极化谱仪等重要实验装置。
学术论著
截至2020年5月,叶朝辉先后发表论文250余篇。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20年5月,叶朝辉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叶朝辉人才培养
讲座报告
2007年4月13日,叶朝辉在“四川青年创新论坛”上为在蓉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们作了题为“做负责任的科学研究——重建科学的诚信体系是当今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报告。他在报告中列举出震惊世界的学术腐败事件,从科学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6年 | 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
1993年 | 武汉大学兼职教授 |
1994年—1999年 | 华中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
1996年 | 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 |
1997年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
1997年9月 |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1999年 |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2002年11月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 |
2016年—2021年 | 中国科学院“基于原子的精密测量物理”先导专项(B)首席科学家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 | |
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量子调控研究”专家组成员 | |
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顾问 | |
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荣誉教授 | |
《波谱学杂志》主编 |
人物评价
叶朝辉为发展中国光抽运铷原子频标做出过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评)
叶朝辉在建立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中做出过重要贡献。(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