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郭柏灵简介

郭柏灵简介

淘名人 2024-02-14 20:14 热度:

郭柏灵

郭柏灵,1936年10月23日出生于福建龙岩,数学家、计算数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1958年郭柏灵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3年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4年至1998年担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非线性中心主任;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郭柏灵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线性发展方程及其数值解、孤立子解以及无穷维动力系统。

基本资料

中文名:郭柏灵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龙岩

出生日期:1936年10月23日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孤立子》《非线性演化方程》《郭柏灵论文集》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经历

1936年10月23日,郭柏灵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县龙门镇。

1958年9月,郭柏灵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在数学系任教。

1963年2月,郭柏灵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至1982年10月)。

1982年11月,郭柏灵担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至1987年10月)。

1987年11月,郭柏灵晋升为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0年,郭柏灵被聘为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1994年,郭柏灵担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非线性中心主任(至1998年)。

2001年11月,郭柏灵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物理学部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郭柏灵在非线性发展方程方面,对力学及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方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Landau-Lifshitz方程、Benjamin-Ono方程等非线性发展方程的大初值的整体可解性、解的唯一性、正则性、渐近行为以及爆破现象等,给出了系统而深刻的数学理论。在无穷维动力系统方面,成功地研究了一批重要的无穷维动力系统,给出有关整体吸引子、惯性流形和近似惯性流形的存在性和分形维数精细估计等理论,提出一种证明强紧吸引子的新方法,并利用离散化等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展示了吸引子的结构和图像。

在非线性发展方程的研究中,郭柏灵和周敏麟一起系统地建立了一维、多维问题的数学理论,特别是1986年证明了多维LL方程广义解的存在性,比中国国外1992年的类似结果早了六年。1991年建立了一维LL方程整体光滑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从而解决了这一多年来悬而未决的唯一性问题。1993年郭柏灵发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8年—1996年

中国数学会理事

1989年—1995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数学评审组成员

1994年—2000年

北京市数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2006年11月13日

中南大学名誉教授

2016年10月25日

长江师范学院双聘院士

2018年11月7日

湖北文理学院“隆中学者”特聘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双聘院士


南宁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团成员


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咨询委员会委员


《偏微方程》《计算数学》《数学研究》《北京数学》等杂志编委、副主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郭柏灵长期从事核武器研究工作,是中国“两弹一星”伟大工程的重要参与者,见证了中国核武器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强大的整个过程,为中国的国防建设与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嘉兴学院评)

郭柏灵从事中国核武器的理论设计中数学物理与数学模拟工作,他对二维流体力学中的特征线方法,二维爆轰波绕流以及差分格式的黏性,作了深入的研究,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了贡献。(何梁何利基金会评)

郭柏灵在非线性发展方程和无穷维动力系统方面,对大批偏微分方程提出了有关整体吸引子、惯性流形等重要数学理论,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南宁师范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