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国祥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艾国祥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益阳
出生日期:1938年2月17日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主要成就:独立发明并主持研制了太阳磁场望远镜,主持太阳磁场与速度场研究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职称:研究员
人物经历
1938年2月17日,生于湖南益阳。早年毕业于长沙市明德中学。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二十世纪80年代末,领衔提出了“空间太阳望远镜计划”。该计划拟将1米口径的光学望远镜发射到太空,用于观测太阳大气和磁场的精细结构。
1992年9月,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141次学术讨论会上,作了题为“太阳磁场测量的进展”的报告。
1994年至2000年,先后担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十委员会副主席(至1997年)、主席。
1999年5月19日,被任命为国家天文观测中心主任。
2001年6月7日至2007年7月,被中国科学院任命为国家天文台台长。
2004年4月9日下午,出席“中国科学院创新案例系列讲座”在北京中关村举行的首场报告会,为青年学生作创新思想报告。
2018年1月10~12日,出席中国科学院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2017年度学术会议。会议期间还举行了“艾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天体物理研究
艾国祥以太阳物理、空间天文、卫星导航为研究领域。他是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空间太阳望远镜”的首席科学家。他独立发明并主持研制了太阳磁场望远镜,获1987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太阳磁场和速度场研究,其研究成果获1994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发明以双折射滤光器为基础的两维同时光谱仪,将太阳磁场测量方法连续推进了三代;主持研制了多通道太阳望远镜,获得199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奖。2003年以来发明并主持中国区域导航定位系统(CAPS)的研发。
他主持建立的怀柔太阳物理站,装备有太阳多通道望远镜,被誉为“世界最重要的太阳物理天文台之一”和“地基最完整的太阳物理天文台”。
主要论著
据2004年10月中国科学院显示,艾国祥发表SCI论文160余篇。
1、艾国祥和胡岳风,太阳磁场望远
社会任职
现任中国科协常委,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顾问,国家科技部973总顾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人才工作委员会顾问。
曾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怀柔太阳观测站首席科学家、国家航天航空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天文学会第十专业委员会主席,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人物评价
艾国祥先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和跨越发展思路,对太阳物理发展历史和太阳观测仪器的历史资料做了系统整理和深刻分析,探索其发展规律,进行理论研究,推出有关系统的方法,潜心研制成“太阳磁场望远镜”,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继而,他又打破常规,越过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第三代太阳观测望远镜,直接研究成功第五代太阳观测望远镜,并投入正常观测,使中国的太阳物理研究跨入世界一流水平。他这样敢于到国际前沿去拼搏,争创世界一流的科学精神和跨越式的研究方法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中国科学院评)
人物影响
“艾国祥星”
为了弘扬艾国祥院士的学术思想、科学成就,国家天文台决定将国际永久编号39860的小行星命名为“艾国祥星”,并向国际小行星中心提出申请。经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投票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于2017年10月5日发布第106501号《小行星通报》告知国际社会,第39860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艾国祥星”。
2018年1月10日,“艾国祥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中国华电集团高级培训中心举行。王水院士、涂传诒院士、汪璟琇院士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国家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16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见证“艾国祥星”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