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彪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彪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市
出生日期:民国十二年(1923年)11月23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金陵大学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籍贯:福建省福州市
人物经历
民国十二年(1923年)11月23日,陈彪出生于北京,祖籍福建福州。随父亲各地迁任,中小学时期亦是辗转迁移。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杭州小学毕业。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在福州初中毕业。
民国三十年(1941年)夏,在成都蜀华中学高中毕业,同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读了一年。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其父病故后随家转学,在重庆交通大学电机系读了半学期,因病休学回成都。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夏,考入金陵大学物理系二年级。
1946年,从金陵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先在台湾大学物理系任助教半年。
1947年2月,转南京金陵大学物理系任教,同年8月到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工作,担任助理员。
1947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从事理论天体物理、太阳物理、天体物理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参与早期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和云南天文台太阳观测站的建设。
1953年,放弃已经探索了几年的理论天体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陈彪早期在辐射和天体物质的交互作用、致密物质、天体物理中的流体力学、宇宙学和哲学方面的探索研究中取得一些高水平科学成果。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探索“在天文环境中有实际意义的可解释的天文现象的观测和信息处理”方面,在太阳物理领域的仪器设计制作、太阳观测站的大气环境、太阳活动周期、太阳对流层结构等探索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数十年来在组织推进中国太阳物理观测研究、筹划其布局和发展、负责组织协调多次太阳活动周期的全国观测研究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学术论著
陈彪合作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太阳物理部分。
据2020年6月清华档案馆网站显示,陈彪曾在太阳物理、天体物理领域内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20余篇。
陈彪的研究论文,自1953年起,散见在《中国科学》《天文学报》等刊物上。主要论文有:《太阳表面米粒组织的运动所传播的能量及其对于光谱吸收系数的影响》《а值在0.5到1之间的谱线吸收系统
社会任职
陈彪1982年起兼任云南天文台台长、名誉台长,国际天文学会第12届委员会(太阳活动)委员,国际科学联合会下属山地物理委员会太阳物理科学代表等职。
1985年,陈彪被《太阳物理(SolarPhysics)》编辑部聘请为1985-1988年编委。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陈彪是福州螺江名门望族陈氏家族陈若霖、陈宝琛的后代,他的父亲陈体诚毕业于上海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今交通大学前身)土木工程科,获工学士学位,30年代由北京政府交通部选派赴美,在加州卡内基钢铁学院学习。回到中国后曾任中国工程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浙江公路局局长,福建省建设厅厅长兼财政厅厅长等职,主抓公路交通建设。抗战时期陈体诚致力于中缅国际公路建设和抗战物资抢运,为抗日做出贡献。1942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昆明住所。陈彪和其弟弟陈篪在父亲影响下,亦一心向学。陈篪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任冶金部钢铁研究院金属物理室主任等职,致力于断裂力学的研究,被称为“科技战线上的钢铁战士”。
人物评价
陈彪积极协调中国的太阳物理研究力量,成功地组织了中国对21周太阳活动峰年的观测研究工作及22周太阳活动峰年观测研究的筹备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他身体力行,积极组织和推动自己提出的对中国太阳物理的发展建议,从理论研究,仪器研制和观测分析,到国际合作交流,为中国太阳物理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评)
陈彪对中国建立太阳物理的观测和研究做出了贡献,探索“天文环境中有实际意义的可解释的天文现象的观测和信息处理”、太阳物理领域的仪器设计制作、太阳观测站的大气环境、太阳活动周期、太阳对流层结构等,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对特殊天体物态、对应用于天体物理的等离子体理论、磁流体力学等进行了研究并取得成果。在协调全国太阳活动第21周峰年,促进中国太阳物理研究的国际交往和筹备中国迎接太阳活动第22周峰年等工作中作出了贡献。(清华大学档案馆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