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陈木法简介

陈木法简介

淘名人 2024-02-15 08:23 热度:

陈木法

陈木法,1946年8月22日出生于福建惠安,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1969年陈木法从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1972年被分配到贵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教书;1974年被调到贵阳师范学院数学系工作,先后担任教师、讲师;1978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1980年提前一年半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受国家公派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进修访问;1983年11月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成为该校的第一位自己培养的博士、也是中国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1986年至1987年担任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员;1997年至2000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2000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2002年受邀在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美国数学协会Fellow。陈木法主要从事概率论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木法

外文名:MufaChen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惠安

出生日期:1946年8月22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

主要成就: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46年8月22日,陈木法出生于福建惠安。小学在离家3华里的锦水小学就读。

1959年,陈木法从福建省惠安县锦水小学被保送到惠安第一中学,但是他的算术的成绩是3分(即及格),上了中学之后逐步地迷上了数学。

1965年,陈木法从福建省惠安第一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

1969年,陈木法从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

1972年5月,陈木法被分配到贵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今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书,主要担任高中数学课。

1974年秋,经贵阳师范学院数学系王聂秋、尚学礼等老师的努力,陈木法被调到该院数学系工作,先后担任教师、讲师(1977年晋升)。

1978年,陈木法考取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成为文革后首批研究生,师从严士健教授、侯振挺教授。

1980年3月,陈木法提前一年半研究生毕业,但是那时学位制度尚未建立,硕士学位是1982年才授予。研究生毕业后留下任教,先后担任教授(1985年晋升)、博士生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陈木法科研成就

陈木法将概率方法引入第一特征值估计研究并找到了下界估计的统一的变分公式,使得三个方面的主特征值估计得到全面改观;找到了诸不等式的显式判别准则和关系图,拓宽了遍历理论;还研究了非遍历情形的衰减等稳定性速度,发展了谱理论;关于双边Hardy型不等式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最早研究马氏耦合并得出一条基本定理,更新了耦合理论并开拓了一系列新应用;最先从非平衡统计物理中引进无穷维反应扩散过程,解决了过程的构造、平衡态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等根本课题,此方向已成为国际上粒子系统研究的重要分支;完成了一般或可逆跳过程的唯一性准则并找到唯一性的强有力的充分条件,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彻底解决了“转移概率函数的可微性”等难题,建立了跳过程的系统理论。

陈木法人才培养

教学理念

陈木法把及早培养自学能力看得很重很重,第1次教高中(1972年)时,用一半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即将两节数学课的第 节用于学生自己看书,第2节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2年—

美国《MathematicalReviews》杂志评论员

1987年—

德国《ZentralblattfurMathematik》杂志评论员

1988年—

《数学学报》杂志编委

1989年—

《应用概率统计》杂志编委

1995年—2000年

国家教委数学与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1995年—

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

1997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998年—2002年

《应用概率统计》副主编

2002年—2003年

《FarEastJournalofMathematicalSciences》编委

2002年—2006年

中国概率统计学会理事长

个人生活

陈木法的父亲陈等金和母亲林瑾共养活6名子女,他还有2位姐姐、1位弟弟和2位妹妹。

人物评价

陈木法在特征值估计、谱理论、遍历理论、耦合理论等方面有重要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评)

陈木法是中国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在世概率论学者之一。他和他的学生王凤雨一起,为Ricci曲率有正下界的流形上拉普拉斯算子的特征值的依赖于曲率下界、流形维数和直径的精确估计发展了有力的概率方法。2005年他在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专著《特征值、不等式和遍历理论》,是他在这个深刻又有挑战性的数学领域所作卓越贡献的有力说明。(美国犹他大学D.Khoshnevisan教授和E.Waymire教授在《NoticesoftheAMS》摘要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