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难先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难先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籍贯: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937年10月
毕业院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
出生地:上海
代表作品:《锂石墨光谱从头计算及其离子激光之起源》
人物经历
1937年10月,陈难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杭州。
1956年9月—1962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
1962年8月—1979年3月,任北京钢铁学院助教。
1979年3月—1980年8月,任北京钢铁学院讲师。
1980年8月—1981年1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
1981年1月—1984年5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工程与科学系学习,获电气工程与科学博士学位。
1984年5月—1986年5月,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维拉诺瓦大学和IBM联邦部副研究员。
1986年5月—1986年10月,任北京钢铁学院讲师、教授。
1986年10月—1988年11月,任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1987年5月,加入民进党。
1988年11月—1994年4月,任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1993年,任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
1994年4月—2000年5月,任北京科技大学
主要成就
陈难先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陈难先在国际上明确提出凝聚态物理和应用物理中玻色、费米及晶格三大类逆问题,并发展了独特而系统的方法,得到一系列新结果。在晶格比热逆问题研究中发展并统一了爱因斯坦与德拜的经典工作,在凝聚态物理的应用方面有首创性;黑体幅射逆问题的普遍解为遥感和天体物理学的应用提供了新方法。以上工作曾得到英国《Nature》杂志主编整版评论,认为是开创性工作,方法十分巧妙。另外,《Physical Review》《Physics Letters》等重要杂志也都有专门评述,命名陈定理。在核结构、电路分析幻方变换群、静电屏蔽、薄膜光学性质、调制法。
陈难先的主要研究领域有:1、建立了比热逆问题的普遍解,推广和统一了爱因斯坦解与德拜的解;2、在国际上开创用数论方法由结合能曲线得出原子间对势的简捷而严格的公式,并结合虚拟结构设计解决了一系列原子间、离子间和原子与离子间相互作用势的建立问题。并和国际先进
社会任职
时间 | 职务 |
---|---|
1986年10月—1988年11月 | 国家高技术功能材料专家组组长 |
1986年10月— | 民进党中央副主席 |
1987—1990年,1993—1995年 | 国家863计划功能材料专家组组长 |
1990年 | 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材料学会理事 |
1991—2001年 | 863新材料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委 |
1994年4月—2000年5月 | 国家高技术新材料专家委员会常委 |
1997年 | 科技部国家863新材料模拟设计实验室主任 |
1999年 | 科技部国家86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 |
2000年5月 | 清华大学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
2001年4月 | 北京市委主委 |
2001年4月 | 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2002年8月 | 国家863计划第一届监督委员会副主任(主持) |
1998年3月—2003年3月 |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
2002年12月 | 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委员会委员 |
2003年3月17日 |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2003年3月—2008年3月 | 第十届全国 |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陈难先是爱国民主人士陈叔通老人之孙。
人物评价
陈老先生非常健谈,思维快,逻辑清晰。(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评)
陈难先院士对北京科技大学理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莘莘学子以兴趣为导向投身科学事业并获得成功树立了榜样。(时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评)
陈难先淡泊名利、甘为人梯,长期工作在科研和教育一线,为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学科和材料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北京科技大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陈难先是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学科的重要建设者和传承人。(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武贵龙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