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陈松蹊简介

陈松蹊简介

淘名人 2024-02-15 09:49 热度:

陈松蹊

陈松蹊,男,1961年11月出生于北京市,统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讲席教授。1983年,陈松蹊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数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数学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获统计与运筹学硕士学位;1992年—1995年,任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CSIRO)海洋实验室统计师;1993年,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统计学博士学位;1995年—2000年,任拉筹伯大学(LaTrobeUniversity)讲师、高级讲师(终身教职);2000年—2003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2003年—2017年,任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StateUniversity)统计系终身副教授、教授;2008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讲席教授;2008年—2013年,任北京大学商务统计与经济计量系系主任;2010年,创立北京大学统计科学中心,任北京大学统计科学中心首届联席主任;2014年—2021年,任北京大学联合系主任;2021年8月1日,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11月18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松蹊主要研究方向为超高维大数据统计分析、环境统计、非参数统计方法等。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松蹊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市

出生日期:1961年11月

毕业院校: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61年11月,陈松蹊出生于北京市。

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数学学士学位。

198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数学硕士学位。

1990年,毕业于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获统计与运筹学硕士学位。

1992年—1995年,任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CSIRO)海洋实验室统计师。

1993年,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统计学博士学位。

1995年—2000年,任拉筹伯大学(LaTrobeUniversity)讲师、高级讲师(终身教职)。

2000年—2003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

2003年—2017年,任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StateUniversity)统计系终身副教授、教授。

2008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讲席教授。

2008年—2013年,任北京大学商务统计与经济计量系系主任。

2010年,创立北京大学统计科学中心,任北京大学统计科学中心首届联席主任。

2014年—2021年,任北京大学联合系主任。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陈松蹊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陈松蹊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需求为出发点,在数学地球物理领域做出了前沿交叉成果,为精准度量污染排放和评估大气治理效果提供了科学方法。

陈松蹊与合作者提出了基于U-统计量和L2范数的超高维均值向量、协方差矩阵和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方法,突破了已有检验均要求数据维数和样本量是同阶的限制,在超高维下实现了对假设检验第一类错误概率的控制。在几个框架下建立了经验似然的一阶Wilks定理和二阶巴特莱特调整,为经验似然成为基本的非参数统计方法做出了贡献。

科研获奖

获奖时间

获奖项目名称

奖项

2017年

高维数据统计推断方法

教育部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批准号

项目类型

时间

高维数据统计建模与分析

1131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12年—2016年

金融连续时间随机过程的统计推断

71371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4年—2017年

大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模型与算法

71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08年—2009年

国际华人统计学会理事会成员

2010年—2013年

《统计及其接口》(《Statistics and Its Interface》)联席主编

2010年—2019年

《统计年鉴》(《The Annals of Statistics》)编委

2013年—2018年

《商业与经济统计杂志》(《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编委

2016年—2019年

国际数理统计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

2017年—

国家统计局咨询委员

2018年—2020年

《美国统计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2018年—

《环境》副主编


中国统计学会常务理事


伯努利学会科学书记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陈松蹊从不停留在舒适区,而是会选择内心深处认为真正重要的问题,凭借着学术直觉与热情信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理论与新领域的开拓中去。(北京大学评)

陈老师总是凭借着他的研究激情、克服问题的信念,全身心的投入以及天赋去解决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博士生闫晗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