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邓小刚简介

邓小刚简介

淘名人 2024-02-15 11:58 热度:

邓小刚

邓小刚,1960年9月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军事科学院党委常委。1987年邓小刚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89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博士学位后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出任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至2019年担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邓小刚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构造了以WCNS为代表的系列高精度格式;提出了对称守恒网格导数计算原则;主持研发了基于天河高效能计算机的“高精度数值风洞”和“高超声速CFD软件平台”。

基本资料

中文名:邓小刚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绵阳市

出生日期:1960年9月

毕业院校: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籍贯:四川中江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经历

1973年9月,邓小刚先后就读于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初中一年级二班、六班(至1974年7月)。

1981年,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加工专业毕业。

1983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

1987年,本科毕业后留在本校进行研究生学习。

1989年,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师从张涵信院士,攻读博士学位。

1992年,博士毕业之后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跟随庄逢甘院士进行科研工作。之后前往日本东京电气通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9年7月,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邓小刚出任首任主任。

2015年7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

2017年7月,出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7月19日,习近平将军旗郑重授予国防科技大学校长邓小刚。

2019年12月,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邓小刚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邓小刚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一种新的微可压缩模型(SCM),为精确高效地数值模拟各类低马赫数流动奠定了基础,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高阶精度线性/非线性紧致格式的研究,并成功地构造了高阶精度线性/非线性紧致格式(DCS/WCNS)。

1994年,邓小刚在到北航经过两年的探索后,他提出了低速流动数值求解的新方法。试验表明,他提出的低速流动数值求解方法是成功的。后来,在香港举行的亚洲计算流体力学会上,他的《两种新的低马赫数流动数值计算方法》论文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1999年,这种算法在银河超并行巨型计算机上成功地实现了并行计算,并纠正了巨型计算机在配置参数上的一些问题,为银河超并行计算机性能测试与顺利通过国家级鉴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解决返回舱在返回大气层时的飞行密度、流场等相关数据等问题,邓小刚在导师张涵信院士提出构造NND格式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将格式推广到了原始变量,守恒变量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06年11月01日-2010年11月01日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第八届)

2009年07月-

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

2010年11月01日--2014年11月01日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第九届)

2016年06月30日

西北工业大学外聘院士

2017年10月24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2017年12月9日

四川大学特聘院士


全国计算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总工程师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长


《空气动力学学报》主编


高性能计算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邓小刚始终站在技术领域最前沿,瞄准国家军队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勇于开拓创新,在几何守恒算法理论、大型软件研制及复杂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助推了中国空气动力学建设和航空航天新一代飞行器的研制发展。他先后解决了高阶精度紧致格式捕捉激波的难题,建立了高阶精度非线性紧致格式构造方法,构造了一系列高阶精度格式;提出了对称守恒网络导数计算原则,突破了高阶精度算法工程应用难题;主持研制“高精度数值风洞”,解决了包括大型客机、先进战斗机/导弹、高超声速飞行器等多项重大武器装备研制中的关键气动问题,为中国飞行器设计手段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软件平台”,在中国多项航天飞行器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新一代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创新设计工作。(《解放军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