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子钊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甘子钊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信宜县
出生日期:1938年4月16日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38年4月16日,甘子钊出生于广东省信宜县水口镇双山村。
1954年,到湛江参加高考,并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北大学习期间,是全校出名的优秀生。
1959年10月,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并考取该校研究生,师从物理学家黄昆。
1963年1月,从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9年7月,北京大学理学部成立,甘子钊担任首任学部主任。
主要成就
甘子钊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60年代初,甘子钊对半导体中隧道效应做了较好的工作,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70年代初在发展中国大能量气动激光上作出贡献。70年代后期提出一个基本正确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离解的物理模型。80年代初发展了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80年代中期,在凝聚态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金属—绝缘体相变、磁性半导体量子阱中极化子、杂质共振态等方面作出一些贡献。1986年以来,在中国高温超导电性的研究和发展上起重要作用。
1960年至1965年间,甘子钊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的研究工作。曾在半导体中的电子隧道过程、杂质电子状态、磁共振现象等方面进行过理论研究,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1970年至1978年间,主要从事激光物理的研究工作,曾在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和燃烧型气体动力学激光器的研制,气体激光器的频率特性等方面进行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对发展中国的大能量气体激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8年3月—2003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
2003年3月—2008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学科组成员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物理学科评议组成员 | |
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 |
中国物理学会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 | |
中国物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副主任 | |
中国材料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 |
国家超导技术专家委员会第一首席科学家 | |
《中国物理快报》(《Chinese Physics Letter》)主编 | |
《物理快报》副主编 | |
《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中国编委 | |
《Modern Physics Letter B》 中国编委 |
个人生活
甘子钊到了北京大学之后,当时学校包括吃饭在内,什么都负责,不用花钱。他的工作都是服从安排的,没有自己选的,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生活和工作。
人物评价
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家意识到激光技术对国防意义重大。在系里的安排下,甘子钊开始从事激光物理的研究工作,在发展中国大能量气动激光上作出了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凝聚态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金属—绝缘体相变、磁性半导体量子阱中极化子、杂质共振态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南方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