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高鸿钧简介

高鸿钧简介

淘名人 2024-02-15 13:56 热度:

高鸿钧

高鸿钧,1963年8月出生于安徽省怀远县,凝聚态物理学家,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鸿钧1987年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获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硕士学位;1994年获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博士学位,之后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主任、主任;2001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研究员、实验室主任;2007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学院院长;2014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2015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2018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2020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2021年5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高鸿钧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实验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高鸿钧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省怀远县

出生日期:1963年8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63年8月,高鸿钧出生于安徽省怀远县。

1987年,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

1988年9月至1991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获得硕士学位。

1991年9月至1994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电子离子与真空物理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1994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副研究员。

1995年10月至2001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研究员。

1997年8月至1999年12月,任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RidgeNationalLaboratory)客座研究员和学术顾问。

2001年6月至2009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研究员、实验室主任。

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

2007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2012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学院院长。

2014年2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高鸿钧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高鸿钧从事纳米量子系统的构造、组装和结构与物性调控的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提出一种提高STM分辨率的新方法,增强了STM观察表面电子结构的能力。首次在Au(111)表面上构造了具有固定偏心轴的单个分子转子,实现了大面积有序阵列的组装并对其转动行为进行了有效的调控。发现了单个磁性FePc分子在Au(111)表面上的Kondo效应,提出了利用分子在不同吸附位置构型不同的原理对单分子自旋态进行调控的途径。首次在单个分子水平上实现电导转变,显示了未来用作信息存储的可能性。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5月,高鸿钧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包括Physical Review Letter、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和Nature系列刊物52篇,引用1万余次。

代表性论文

Q. Liu, Y. Y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09年至2014年

中国真空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2010年

国际真空科学、技术与应用联合会(IUVSTA)纳米科学委员会主席

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3年11月

蚌埠学院荣誉教授

2014年至2019年

中国真空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2018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2023年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2019年11月

中国真空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

2021年5月30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国家973计划咨询专家组成员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Applied Physics Letters杂志副主编

New Journal of Physics杂志编委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高鸿钧在纳米量子结构与物性调控及其潜在应用做出了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工作,其中部分工作起引领作用。(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评)

高鸿钧院士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权威专家,学术造诣精深、研究成果丰硕。(蚌埠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