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继善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何继善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34年9月1日
毕业院校:长春地质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地:湖南省浏阳县
代表作品:《双频激电法研究》等
原籍:湖南省湘乡县
人物经历
1934年9月11日,何继善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原籍湖南省湘乡县。6岁时,他刚读完小学二年级,便因日本的侵略随父母亲四处流浪。
1950年,他在长沙云麓中学上了一个学期,终因家庭生活拮据而被迫中途辍学。两年后,他到湘东钨矿从事矿砂检验工作,为后来从事勘测探矿带来机缘。
1956年,在中国“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鼓舞下,何继善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金属物理勘探专业。
1960年,何继善从长春地质学院物探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地质系任教。
1975年,他针对在中国影响很大的由前苏联学者提出的“电阻率法地形改正方法”发表了自己第一篇论文《电阻率法地形改正》。随后,他提出“双频激电理论”,开始研制双频激电仪。
1978年,他从事的“电阻率法消除干扰异常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直流电法推断解释若干问题研究”获原冶金部成果奖。
1981年,何继善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将自己一生的奋斗与党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仪器系统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广域电磁法”和“拟合流场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和仪器,在国内外得到广泛成功应用。何继善教授注重我国能源研究,较早开展和推动页岩气研究,被誉为湖南页岩气之父。何继善教授长期重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对我国工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公开出版了专著和一批有影响的文章。参与推动成立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积极组织工程管理论坛和推动工程管理学科建设,对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招生、建设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学术论著
个人专著
《双频激电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防灾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瓦斯突出地球物理研究》(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
《电法勘探中的电化学研究译文集》(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1987)
《金属矿电法勘探
外界评价
官方评价
何继善几十年始终不渝,艰苦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研制、开发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地球物理勘探仪器设备,应用于生产,获得巨大成功。
他的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在频率域电磁法领域独树一帜,远居世界领先地位。
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地电场与观测系统为特色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理论”为核心的“伪随机”多频地电场理论,发明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地电场观测仪器和设备,为中国资源勘探和工程勘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与科技小组成员研制的“堤坝管涌渗漏探测仪”,准确率达到了百分之百,为地方及时准确地排除重大险情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他的这项成果为中国国内外防汛救灾提供了利器。
国际评价
何继善成功研发了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双频激电法。在美国亚利桑纳大学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术交流上,何继善的学术演讲震惊了各国专家。
早在1950年就发表使用“变频法”找矿、被人称为“变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