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合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合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61年3月25日
毕业院校:大庆石油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
人物经历
1961年3月25日,刘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
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进入大庆石油学院(现东北石油大学)学习石油矿场机械,毕业后取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2年7月至1987年6月,进入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四厂三矿工作,担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
1987年6月至1990年10月,进入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四厂器材供应站工作,担任管理组长、工程师。
1990年10月至1993年10月,进入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四厂信息中心工作,担任主任、高级工程师。
1993年10月至1994年10月,进入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四厂科技科工作,担任副科长、高级工程师。
1994年10月至1996年11月,进入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四厂科技科工作,担任科长、高级工程师。
1994年9月至1997年6月,继续在大庆石油学院学习石油天然气机械工程,毕业后取得工学硕士学位。
1996年11月至1998年2月,进入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
主要成就
刘合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刘合创建了采油工程技术与管理“持续融合”工程管理模式,攻克了精细分层注水、油气储层增产改造等一系列采油工程关键技术,解决了尾矿资源最大化利用和低品位储量规模效益开发的重大难题。
截至2020年11月,基于长期科研生产实践与系统工程的有机结合,以开发进程与开发目标变化产生的矛盾为导向,刘合提出了“长效、整体、协同”的工程管理理念,创建了依开发对象不同开展技术创新,依开发进程变化实施管理创新,实现工程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螺旋式同步发展的采油工程技术与管理“持续融合”的工程管理模式。坚持“长效、整体、协同”的工程管理理念,刘合带领团队发展完善了由10个系列、55项技术、280项标准规范组成的采油工程技术体系。“持续融合”工程管理示范工程——吉林油田大井丛效益建产示范区是刘合指导实施的一个采油工程成功案例,立足“重新认识资源潜力、重新构建技术体系、重新定位效益开发”,遵循“四个一体化
社会任职
任职时间 | 任职机构 | 职务 |
---|---|---|
2018年1月 | 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 名誉院长 |
2018年3月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兼职院士 |
2019年7月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 名誉院长 |
2020年12月 | 中国石油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 名誉院长 |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石油钻采装备和工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委员 | |
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专家咨询委员会 | 委员 | |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编委会 | 委员 | |
《石油学报》杂志编委会 | 委员 | |
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 | 首席专家 | |
SPE东南亚区域 | 执行主席 | |
美国工程管理协会(ASEM)国际委员会 | 委员 |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石油钻采装备领域 | 召集人 |
个人生活
爱好摄影
刘合还是“石油界的著名摄影师”,他在花甲之年出版了自己的“主题”摄影集,而题有两个:“忙碌的抽油机”和“唯美的颐和园”,代表着他的事业与生活。
人物评价
刘合是中国采油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中国工程院评)
刘合非常注重技术的传播和推广,并不断将研究成果介绍给世界,在他一次次积极组织的对外技术交流活动中,中国石油工业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在日益扩大,并向更广阔的世界蔓延,在成就和耀眼的光环下,刘合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以崭新的视角审视着前方,以坚实的脚步求索跋涉,竭尽全力攀登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科技高峰。(《科学中国人》评)
刘合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采油工程技术及装备研发、工程管理创新与实践,在业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评)
刘合有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的典型特征,充满了重工业从业者的质朴沉稳和科研工作者的严谨踏实,以及那种对“宏大叙事”的处变不惊和对任何问题品读钻研的一丝不苟。刘合为推动中国油气工程技术进步、引领采油工程管理方式转变、支撑中石油主力油田持续稳产做出了杰出贡献。(东北石油大学评)
社会影响
合志奖学金
2007年,刘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定向捐赠奖学金,每年捐资两万元,五年为一期,至2022年已经连续开展了三期,用于奖励工程科学学院大二年级本科生在力学和工程交叉学科方向努力深造、积极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