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彪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家彪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杭州市
出生日期:1961年04月24日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经历
1979年9月,李家彪进入武汉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力学系学习。
1983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后分配至原地质矿产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从事专业研究。
1987年9月,进入同济大学海洋系,就读海洋地质学研究生。
1989年10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
1993年9月,赴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院、法国数学研究所和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进行学习和科技交流(至1994年5月)。
1997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攻读海洋地质学博士学位,师从海洋地质学家金翔龙。
1999年10月,担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至2002年7月)。
2001年6月,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得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学位。
2002年7月,担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至2013年12月)。
2003年11月,担任中国大洋勘测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主任(至2014年7月
职务任免
2022年8月12日,自然资源部党组研究决定:免去李家彪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委员职务。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长期从事海底地质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技术研究,拓展了海底科学海洋维权应用的新领域,系统开展了划界地质学和深海热液硫化物找矿的技术理论研究,在中国大陆架划界工程和国际海底硫化物圈矿工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1、系统开展中国边缘海地质研究,发展完善动力学演化理论知识
李家彪作为“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大资源的关键问题(2000-2005)”和“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及油气资源潜力(2007-2011)”两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针对东海、南海两类不同动力(汇聚和离散)控制的边缘海系统开展了形成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等基础问题研究,在揭示中国边缘海岩石圈结构与地壳性质、海盆扩张与俯冲碰撞、中生代俯冲带与海相残留盆地、大陆边缘动力过程与油气资源分布等基础前沿方向上取得重要创新成果。建立了南海新生代渐进式扩张、大陆边缘共轭演化和俯冲带增生楔构造响应等动力模式,发展了基于多波束高分辨率地貌成像的海底构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来源 |
---|---|---|
2006年04月至- | 国际大陆边缘科学组织(InterMAGINS)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
2011年06月至- | 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海洋调查技术与方法分委会主任委员 | |
2012年01月至- |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科学组织(IODP)科学评估组(Science Evaluation Panel) 委员 | |
2013年01月至2015年12月 | 国际大洋中脊科学组织(InterRidge)联合主席 | |
2014年07月至2019年07月 | 国际标准化组织海洋技术专业委员会(ISO TC8-SC13 Marine Technology)主席 | |
2014年11月 | 浙江省海洋学会理事长 | |
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洋学科评议组成员 | ||
中国海洋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 ||
浙江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 ||
浙江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 | ||
浙江大学(双跨教授) | ||
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 | ||
中国科学院 |
人物评价
李家彪长期从事海底地质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技术研究,拓展了海底科学海洋维权应用的新领域,系统开展了划界地质学和深海热液硫化物找矿的技术理论研究,在中国大陆架划界工程和国际海底硫化物圈矿工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李家彪创建的划界地质模型保障我国东出太平洋战略通道的同时,有效提升了中国海上军事行动和海战场建设保障能力。(同济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