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胡海涛简介

胡海涛简介

淘名人 2024-02-16 15:32 热度:

胡海涛

胡海涛(1923年10月21日—1998年10月31日),四川自贡人,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是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胡海涛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1950年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矿产勘探总局辽河工程地质队队长;1955年任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工程地质科副科长;1958年任地质部三峡工程地质队副总工程师;1960年任职于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1986年任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中心研究员;1988年任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胡海涛长期从事工程地质勘查,包括区域地壳稳定性、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胡海涛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自贡

出生日期:1923年10月21日

逝世日期:1998年10月31日

毕业院校:中央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生平

1923年10月21日,胡海涛出生于四川自贡。

1938年,考入蜀光中学。

1942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

1946年,从中央大学地质系毕业,并留校担任助教。

1950年,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矿产勘探总局辽河工程地质队队长。

1955年,任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工程地质科副科长。

1956年,任职于地质部丹江口工程地质队。

1958年,任地质部三峡工程地质队副总工程师。

1960年,任职于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

1966年,任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1986年,任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中心研究员。

1988年,任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主要成就

胡海涛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50年代,胡海涛负责进行三峡工程坝区、坝段、比选工程地质勘察,提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枢纽初步设计要点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推荐三斗坪坝址为三峡工程设计坝址;参与撰写《长江三峡工程地质地震论证报告》;20世纪60年代,主持青藏铁路选线及站场供水的水文工程地质调查;20世纪80年代,负责广东核电站规划选址的区域稳定性研究;20世纪90年代,主持并参与黄河大柳树坝址工程地质论证研究。

胡海涛在学术上继承发展了李四光教授提出的“安全岛”学术思想,建立了区域地壳稳定性的理论和方法;并提出了“地下水网络”学说。

学术论著

截至1998年10月,胡海涛在中国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专著3本,其代表论著有《广东核电站规划选址区域稳定性分析与评价》《长江三峡美人沱坝区结晶岩风化壳的初步研究》《安全岛 —— 相对稳定地块(岩块)在广东核电站选址中的应用》《区域地壳稳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1年—1983年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及规划选址项目课题组组长


广东核电办公室顾问


中国地质学会理事


中国地质学会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地质学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建筑工程学会工程勘察学术委员会名誉委员


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名誉理事


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国务院核环境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顾问


成都地质学院兼职教授


河北地质学院兼职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胡海涛育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的名字是胡乐平。

公而忘私

胡海涛的妻子患病,久治不愈。尽管家中困难,但胡海涛总是以事业为重,从未耽误过工作。由于常年出差,并在野外考察,很少在家,胡海涛难以对妻子和子女照顾,妻子住院动手术,他没在身旁守候,大儿子去北大荒上山下乡18年,每年回家探亲一次,他也常常错过这个时机,难以和儿子碰面。

人物评价

“胡海涛是中国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评)

“胡海涛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毕生精力贡献地学事业,‘春蚕到死丝方尽’,是后辈学习的楷模。”(中国地质科学院评)

“胡海涛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地质行业的先驱,为了中国的地质事业贡献了他的汗水、辛劳甚至是热血乃至生命。”(《中国矿业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