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在明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在明
国籍:中国
出生地:云南省昆明市
出生日期:1942年07月04日
逝世日期:2009年12月04日
毕业院校:北京工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籍贯:河南省济源市
人物生平
1942年7月4日,张在明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
1965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建筑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被分配到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从事工程勘察和岩土工程方面的工作。
1982年至1984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
1990年至1991年,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UniversityofSaskatchewan)做高级访问学者。曾与希德(Seed)教授、弗莱德伦德(Fredlund)教授等土力学家进行合作研究多年。
1965年8月至2002年10月,在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从事工程勘察和岩土工程方面的生产和研究工作,曾任该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顾问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4月起,兼任北京工业大学双聘教授。
2009年12月4日13时03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主要成就
张在明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在明的研究领域包括室内外动力、静力试验机理研究及仪器研制、工程评价方法与数值分析、计算机应用研究、地震工程的参数评价与反应分析、地下水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研究,以及国家与地方技术标准制定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承担重大工程勘察和岩土工程项目的领导、策划与审定。负责重大工程在百项以上,包括奥运会场馆、国家大剧院、北京商贸中心CBD区的北京电视台(BTV)和中央电视台(CCTV)及国贸三期等超高层建筑项目及若干重大地下工程。曾受建设部委托主持制定行业科技进步与技术政策要点。
此外,作为建设部技术委员会和北京市的专家,张在明领导和主持了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岩土工程问题的论证和处理工作,领导完成了北京地区地方性规范“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的修订工作。张在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计划支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项目等多项科研课
社会任职
张在明院士历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第五、六届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学会土动力学会副理事长,建设部全国建筑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学会土动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工程界》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土木工程学报》编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编委,《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黄文熙讲座撰稿人,北京市地方标准《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副主编,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协会非饱和土委员会TC6委员,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全国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全国注册地震评估师。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张在明院士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曾是设计院的总工程师。
人物评价
张在明热心学会工作,热忱关注青年岩土工作者的成长,积极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他主持下,学会秉承脚踏实地的奉献精神和包容、和谐的团队精神,积极参与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评)
张在明院士非常注重理论研究,对中国以及北京市工程勘察和岩土工程事业有特殊贡献。(北京工业大学评)
40多年来,张在明在工程勘察和岩土工程专业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方面做出显著的、创造性的贡献。张在明院士英语的听说和书写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张在明,作为总工程师尽职尽责地体现了他的智慧、付出了辛勤劳动,带给北勘院的是在岩土工程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上、在工程质量与先进技术应用上处于中国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张在明院士对勘察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同样做出了贡献。张在明院士作为国内岩土工程界的资深专家,凡与之接触过的人,无不敬佩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学识。(中国建设职工政研会评)
张在明“几乎是合作过的最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