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守一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高守一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
出生日期:1927年04月29日
逝世日期:2011年05月21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国立沈阳医学院
主要成就: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代表作品:《传染病学》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生平
1927年04月29日,高守一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
1945年04月至1946年04月,在满洲医科大学就读。
1946年04月至1950年04月,在国立沈阳医学院医学本科就读,并获得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0年04月至1954年04月,担任中国医科大学微生物学助教。
1954年04月至1959年06月,调到中央卫生部流行病学研究所(1958年改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1983年该所归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领导)任助理研究员。
1959年06月至1960年07月,作为交换学者被卫生部派往印度卫生研究院进修霍乱。
1960年07月,回国后继续在中央卫生部流行病学研究所从事霍乱防治研究工作,先后晋升为副研究员(1966年)、研究员(1978年)、博士生导师(1981年)。
1966年04月至1978年04月,担任中央卫生部流行病学研究所主任。
1979年04月至1985年04月,担
主要成就
高守一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高守一于1960年在印度期间发现第IV组霍乱噬菌体能鉴别霍乱弧菌的古典型和埃尔托型。他用此法证明,1961年广东发生的霍乱为埃尔托霍乱,不是中国解放前流行的古典霍乱。这是埃尔托霍乱在中国的首次发现,也是本病1961年从印度尼西亚传出后引发当今霍乱(第七次)世界大流行的最早证实。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中国的霍乱弧菌噬菌体分型方案。20世纪70年代提出霍乱弧菌存在两类菌株(流行株与非流行株)的论点及其区分技术,已被证实具有分子遗传学基础。在霍乱防病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取得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术论著
根据2020年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高守一先后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12部。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0年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高守一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共4项。1989年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获得国家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79年—1984年 | 世界卫生组织“急性腹泻病及其他肠道感染”专家咨询团成员 |
1981年04月—1988年04月 | 卫生部科委“霍乱专题委员会”和“腹泻病专题委员会”主任 |
1986年 | 国家科委“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委员 |
1992年 | 卫生部腹泻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
1993年03月—1998年0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个人生活
高守一在家中排行老大。幼时一直由母亲陪伴生活在老家新民,一直到5岁时,随父母来到沈阳生活。由于在乡村中出生,又是家里长孙,所以家人对他非常溺爱,而父亲主张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父母的严格管教对他后来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物评价
高守一被誉为“中国霍乱防治第一人”。他这一生始终秉持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潜心研究,开拓创新,在中国霍乱和流行病防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并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科学报》评)
“我对他不能叫崇拜,应该叫非常尊重。作为一个人来讲,作为一个教授来讲,作为一个学者来讲,他在我的心目当中几乎是一个完人。我在做研究生整个过程当中,他不光是手把手地教你做实验,最重要的是,他是很有胸怀的一个人,尤其是重视青年人创造性的思考。”(高守一的学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原党委书记祁国明评)
高守一院士是中国霍乱防治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在历史上首次证实埃尔托霍乱在中国的存在。他建立了中国的霍乱弧菌噬菌体分型方案,提出了霍乱弧菌存在两类菌株的论点及其区分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为中国霍乱和流行病防治、为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高守一一生勤恳工作、严谨治学、无私奉献。他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