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藩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赵国藩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西汾阳
出生日期:1924年12月29日
逝世日期:2017年2月1日
毕业院校:交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工程结构可靠度》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生平
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赵国藩出生于山西汾阳,13岁小学毕业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父亲从军,家乡沦陷。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赵国藩随母亲跋山涉水,辗转逃难,在西安市郊区的农村读完中学。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夏,赵国藩一个月间先后考取了5所大学,最后选择交通大学土木系。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赵国藩随校迁回上海。大学生活期间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赵国藩学习刻苦。当时上海交大好多著名教授为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授课。著名的力学专家徐芝纶教授讲授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结构学一系列土木系主干课程,并亲自指导赵国藩将结构学听课心得写成论文,帮他逐字逐句修改,推荐刊登在当时的油印刊物《交大土木》上。这一切给赵国藩影响非常大。
1949年,赵国藩于交通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毕业,同年9月他到齐齐哈尔铁路局工作,不久调入兰州大学水利系任助教。
1950年8月,赵国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赵国藩长期从事结构可靠性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为制定中国水利水电、港工、建筑、桥梁等专业的工程结构规范,解决四川二滩拱坝、贵州东风拱坝、贵州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广西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等国家“七·五”、“八·五”重大工程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对可靠度分析、大型全级配混凝土试件断裂参数以及多轴受力大体积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强度的测试与分析的某些成果,有开创性,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赵国藩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中国国内系统介绍了极限状态设计理论,60年代在中国国内首次提出用一次二阶矩法计算安全系数。他在出版的专著《工程结构可靠度》一书中提出可靠度实用计算法及荷载、抗力统计模式,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发行1万多册,被其他学术刊物引用上百次,为中国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编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90年代,赵国藩专题组进一步提出了考虑变量相关性的
社会任职
赵国藩历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委员、全国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顾问、纤维混凝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结构可靠度委员会名誉委员等10多个中国国内学术职务和国际高耸结构协会(IFHS)理事会名誉理事等8个国际学术职务。
赵国藩曾任《土木工程学报》、《水利学报》及《国际水泥制品与轻骨料混凝土学报》(伦敦及纽约)编委,现任《建筑结构学报》、《工程力学》、《港口工程》等7种中国国内刊物编委及国际刊物CementandConcreteComposites编委。
历任结构可靠度委员会名誉委员、辽宁省组合材料学会理事长,历任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等二十六所院校的兼职教授/顾问教授/名誉教授。
人物评价
从工程中来,为工程服务,赵国藩领导的课题组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难度大,尤其在国家重大土木、水利水电、港口建设等投入大量资金的工程项目中,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问题的攻关研究,得到了众多工程设计、施工单位科技工作者的认同和赞誉。赵国藩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献身于祖国建设和高等教育。他的卓越贡献、严谨的教学风范以及高尚的道德风范,正激励着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奋勇前进。(九三学社评)
赵国藩院士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国家培养了众多高素质人才。他热爱祖国、尊重科学、勇于创新、敬业奉献的高尚品德,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赵国藩院士的逝世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工程院的重大损失。他的业绩和精神将永远铭刻于中国重大工程史册。(中国工程院评)
赵院士对我的影响:首先是品德,赵院士谦虚、和蔼、严谨是对他的心灵的升华;其次是功业与威望,赵院士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