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余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吉余
出生地:江苏省灌云县
出生日期:1921年9月17日
逝世日期:2017年11月28日
毕业院校:国立浙江大学
职业:科研教育工作者
代表作品:《全国海岸调查规程》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生平
陈吉余,1921年9月17日出生于江苏灌云。
1935年至1938年在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初中部读书。
1941年8月就读于国立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系。
1945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继续在该校攻读历史地理系地貌学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地理学家叶良辅教授。
1947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
1952年院系调整,到华东师范大学任教。
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先后7次访问美、英、法、荷、日等国,在国内外许多重要的学术团兼职。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11月28日11时15分陈吉余去世,享年96岁。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科研综述
陈吉余开拓了以动力、沉积、地貌相结合为特色的河口海岸学科体系,在河口治理、海岸工程、围海工程、水利电力工程环境、都市给排水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他组建了中国最早的河口海岸研究机构。以此为孵化器探索的“河口海岸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培养人才”的模式,先后培养一大批河口海岸学科带头人和影响的学术骨干,同时也培养了由“国家自然基金委”资助的国家级河口海岸创新团队。
陈吉余是中国将河口海岸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开拓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他长期从事与水利交通等工程建设有关的地学研究,开拓了以动力、沉积、地貌相结合为特色的河口海岸学科体系,对河口海岸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预测。在理论上多有创新。早在民国三十七年(即公元1948年)他发表的《杭州之地文》,就对钱塘江通航和乍浦港进行过探讨。50年来,他坚持从事与工程建设紧密相关的地学研究工作。重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发展了中国河口海岸学科体系。解决了国家
获奖记录
1985年获中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中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1999年获中国地理学会首届杰出贡献奖。
社会任职
陈吉余曾担任过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国际河口学会委员,国际地理学会海岸环境委员会委员,美国第六届河口联合会,英国国际地貌大会的分组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学科评议组兼地理、大气、海洋学科组织召集人,国家教育委员会第一、二届科技委员会兼地理、大气、海洋、环境学科组组长,中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技术指导组副组长,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技术指导组副组长,交通部长江口整治专家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专家组成员等职。现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地区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江口航道整理工程建设专家顾问组成员等职。
人物评价
行如其言,陈“伯乐”九十春秋为求是学子树立了一位求是科学家的形象,也为浙大母校杰出人物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页。(浙大校友熊家钰评)
陈先生的成就卓著,影响超越学界,享誉社会。陈先生对学术对真理的追求和奋进精神,影响和带动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华东师范大学俞立中评)
他育人诲人不倦,执着学术,成果颇丰;他乐于奉献。作为研究河口海岸科学的先行者,虽已90高龄,陈先生仍然很注重学科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学科队伍的建设。几十年来,陈先生教书育人,桃李天下;在他的努力下,河口海岸学科也传承有序,人才辈出。(中国地理学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