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高伯龙简介

高伯龙简介

淘名人 2024-02-17 19:07 热度:

高伯龙

高伯龙(1928年6月29日—2017年12月6日),激光陀螺专家,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形激光器研究室主任。1951年高伯龙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工作;1954年被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调到该校物理教研室工作,先后担任主任教员、高校讲师、副教授;1970年在长沙工学院物理教研室、激光教研室工作;1978年调任到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激光研究室、环形激光器研究室工作;1981年担任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环形激光器研究室主任;1982年担任军用光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高伯龙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12月6日高伯龙在长沙逝世,享年89岁。高伯龙率领团队成功研制了第一代环形激光器实验室原理样机和“全内腔绿色氦氖激光器”,高伯龙和他的同事们填补了中国激光领域的7项空白。

基本资料

中文名:高伯龙

外文名:Bo lonog Gao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西南宁

出生日期:1928年6月29日

逝世日期:2017年12月6日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生平

1928年6月29日,高伯龙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原籍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岑溪市。

1940年9月,高伯龙考取汉民中学。入读四年中,数学等理科课程成绩始终出类拔萃。

1944年9月,高伯龙进入高中二年级学习仅两个月后,日军即进犯广西,高伯龙随学校撤退。抗战胜利后,高伯龙立即提出复员,重回学校读书,并进入上海中学学习,在该校仅读了高二一年。

1947年9月,高伯龙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51年8月,高伯龙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工作(至1954年8月)。

1954年9月,高伯龙被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调到该校物理教研室工作,先后担任主任教员、高校讲师(1956年4月至1962年1月)、副教授(1962年1月至1970年10月)。

1970年10月,高伯龙全家随校南迁长沙,在长沙工学院物理教研室、激光教研室工作(至1978年10月)。

1971年,在钱学森教授建议下,高伯龙调任到国防科技大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高伯龙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75年起高伯龙从事激光陀螺研制,率先对激光陀螺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1978年制成第一代实验室原理样机。他主持并研制成功有关激光陀螺原理样机、实验室样机,为当时中国国内领先;已研制出的新的激光器,使中国成为继美、德之后第三个掌握这种最关键技术水平的国家,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解决激光陀螺研制中高精度光学检测问题,研制出一系列精密检测仪器。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7月,高伯龙先后撰写、发表了30篇(部)论文和著作,以十余篇(部)论文和专著把中国激光技术的若干理论推到了世界前列,撰有《激光陀螺的物理性能》、《四频差动陀螺的第二类闭锁效应》、《全内腔绿(黄、橙)光He-Ne激光器》等论文。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1984.01

《激光陀螺》

高伯龙,李树棠编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962

《电动力学讲义 初稿》

高伯龙编

哈尔滨军工学院

1962

《统计物理讲义》

高伯龙编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3年03月至1988年02月

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5年02月至1996年12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二届和第三届成员

1987年05月至1991年01月

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第一届理事,名誉理事

1987年06月至1991年10月

国家高技术863-409-3专题 专家组成员

1988年04月至1993年0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3年03月至1998年0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8年03月至2003年0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个人生活

高伯龙既关心国家大事,又关爱同事家人,工作起来严肃认真,生活中却和蔼幽默。除了醉心于激光研究,高伯龙还喜欢阅读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书籍。年轻时读过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书中典故能信手拈来,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也很熟悉。高伯龙每天坚持读报纸、看电视,关注国家大事,而且喜欢与当过教师的老伴讨论,写时评。他的象棋下得好,经常与家人、朋友对弈。

人物评价

高伯龙毕生兢兢业业,严谨求实,教书育人治学。科研上硕果累累,著作等身,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教学上传道授业,蜡炬成灰,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无数人才。(澎湃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