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友声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何友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宁波市
出生日期:1931年7月28日
逝世日期:2018年1月17日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螺旋桨激振力》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被遴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人物生平
1931年7月28日,何友声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1935年,随母亲迁居上海。
1944年1月,进入市立晋元中学就读。
1948年底,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晋元中学毕业,并获全市市立中学十奖之一。
1949年秋,分别考取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圣约翰大学等高校,最终选择进入同济大学造船系。
1949年9月—1952年10月,就读于同济大学流体力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52年10月—1955年2月,在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造船系工作,担任秘书、助教。
195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2月,为筹建上海造船学院,随系迁入上海交通大学任教。
1956年,晋升为讲师。
1957年2月,被选送到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深造,主修流体力学,并兼任清华大学首届力学研究班学员兼辅导教师。
1962年起,先后担任上海交大船舶制造系副系主任,工程力学系副系主任、系主任等职务。
1986年—1992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党委书
主要成就
何友声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何友声奠定了中国水翼水动力学设计基础;开拓了螺旋桨激振力研究领域,使中国船舶的减振水平跃上新台阶。在空泡流和水中兵器出入水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有力地支持了有关型号的开发。同时为适应长江口水资源利用、堤岸保护和航道建设,建立了河口水动力学的研究基地,服务地区经济建设。
学术论著
根据2022年9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何友声先后发表论文百余篇。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2年9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何友声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和其他奖多项。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1985年 | 空泡水筒建设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1987年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 |
1992年 | 专著《螺旋桨激振力》 |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2年 | 专著《螺旋桨激振力》 | 国家教委专著奖 |
1993年 | 水下有动力发射研究 | 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3年 | 水下发射飞航导弹弹筒分离技术研究 | 上海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9年至2003年 |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 |
2004年 | 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 |
中国造船学会常务理事 | |
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 | |
上海市力学学会理事长 | |
上海微电脑应用学会理事长 | |
中共上海市委委员 |
人物评价
何友声是为船舶事业奉献终身的科学家,是坚持与学生同路的教育者,也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践行者。他始终乐观开朗,坚定自若,正气凛然。(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评)
何友声是中国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中国船舶原理研究的开拓者,高速水动力学和出入水理论研究的先驱,是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在担任学校党委书记期间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闵行校区建设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徐学敏评)
何友声“为人为学两道相济、育才治校皆得美誉”,从教半个多世纪以来,精勤教育事业、诲人不倦、甘为人梯、桃李天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船舶、航天、水利等行业的领军人才和技术专家,无论治校还是育人,都深得师生敬重与爱戴。(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评)
后世纪念
何友声铜像
2018年11月18日,“同声奖学金”捐赠仪式暨院士何友声铜像揭幕仪式在闵行校区木兰船建大楼举行。何友声妻子侯文华、女儿何晓微及亲友等出席活动。
何友声教育思想研讨会
2019年1月17日,在何友声院士离世一周年之际,以缅怀、传承和发展为主题,“何友声教育思想研讨会暨上海交大流体力学学科发展咨询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学术活动中心报告厅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徐学敏,原常务副校长叶取源,何友声院士女儿何晓微,其他兄弟院校和工业界合作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学院领导、教师和学生代表等4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由水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桦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