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戴复东简介

戴复东简介

淘名人 2024-02-17 20:18 热度:

戴复东

戴复东(1928.4.25-2018.2.25),汉族,出生于广州市,安徽省无为市人,抗日名将戴安澜之子。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52年7月,戴复东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52年,分配到同济大学任教;2018年2月25日上午,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新华医院逝世,享年91岁。戴复东作为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在半个多世纪里,主持设计了近百项工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戴复东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28年4月25日

逝世日期:2018年2月25日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建筑系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出生地:广东省广州市

代表作品:《国外机场航站楼》

人物经历

1928年4月25日,戴复东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

1942年,戴安澜将军牺牲后,戴复东一直在贵阳的清华中学读书。

1948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

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1952年,国家把戴复东分配到了同济大学任教。

1983-1984年,戴复东被公派至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规划研究院作访问学者。

1986年,同济大学新增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戴复东先后担任了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等职。

1999年12月,戴复东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5月18日,庆祝戴复东院士执教60周年学术报告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A楼举行。

2018年2月2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新华医院逝世,享年91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建筑设计成果

在学术上提出:“建筑是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首重微观”的全面环境观思想。他提出:“在设计中要崇尚“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精神”。自己从事的每一项工程设计“都应争取突出新意并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同时,他提出:“我有两只手,一只要紧握世界上先进的事物,使不落后,另一只要紧紧抓住自己土地上生长的、正确的、有生命力的东西,使能有根,抓住机会或创造条件,使两只手上的精华结合起来,有可能出现好的作品”。开展轻钢轻板房屋体系的开发,可持续性发展及高科技化进行探索。

戴复东开展轻钢砼轻板房屋体系及产业化研究开发,进行住宅商品化的制作组装销售全过程研究,设计出内外墙自封闭体系,使房屋建设向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化走出探索性的一步;在医院、航空港建筑、高层超高层建筑研究方面富有成果;参加主持评审数十项重大项目,是大剧院专家组专家;重视乡土建筑与文化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曾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上海市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上海建筑师与建材企业家联谊会会长、EAROPH地球东部区域规划与住房组织副主席、美国高层建筑与城市居住委员会北亚州地区副主席。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戴复东曾回忆,其父戴安澜在缅甸抗日牺牲后,由母亲独自抚养家里兄妹三人,生活艰苦,于是,他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养活一家人。在当时那个年代,只有学工科才可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才能养家糊口,而他从小就很喜欢画画,因此选择了和绘画相关的建筑专业。

戴复东的妻子吴庐生也是建筑设计师,夫妻两人为大学同窗,由于读于同一个系,经常去图书馆自学,兴趣相近,在如何做学问的问题上有共同的看法,后来结成伉俪。

戴复东说,他们夫妻很多作品都是在相互合作与商讨中完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直到晚年,二人依然会在一起进行一些大型规划。吴芦生曾说,两个人在建筑设计上是互相取长补短的。“他有艺术细胞,徒手画的功底很好,也有中国文学的底蕴;我在技术和计算方面比较强,结构学很好。”

与父亲的最后一面

戴复东教授说,他永远不会忘记,1942年的早春,在昆明与父亲告别的那个最后一面。1942年早春,戴安澜部受命行军千余公里,直抵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爱院如家,爱学如命,爱生如子,这是戴复东院士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60年工作的真实写照。(同济大学)

他不论顺逆境遇,始终热爱建筑事业,勤奋学习、潜心钻研、思想活跃、勇于革新,是建筑界中成果丰硕、贡献突出的专家。(同济大学)

人物影响

庆祝戴复东院士执教60周年学术报告会

2012年5月18日,庆祝戴复东院士执教60周年学术报告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A楼举行,校党委书记周祖翼、副校长伍江,上海市建筑学会会长吴之光,以及戴复东院士在同济工作期间的众多同事、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学生,共同庆贺戴复东院士及其夫人吴庐生先生执教60周年。

《戴复东论文集》

《戴复东论文集》文稿来源于戴复东先生不同时期在《建筑学报》、《时代建筑》、《世界建筑》、《建筑师》等一流杂志以及国内外重大会议上发表的经典论作,系统展现了戴先生“建筑是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重视微观”的全面环境观,以及“一手紧握世界先进事物使不落后,一手紧握自己土地有生命力的东西使能有根,并创造条件使两者结合”的设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