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刘伯里简介

刘伯里简介

淘名人 2024-02-17 21:53 热度:

刘伯里

刘伯里(1931年3月17日—2018年7月02日),江苏常州人,放射化学和放射性药物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刘伯里于1953年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来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副主任、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应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获得中美核医学及分子影像学会终身成就奖,7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刘伯里长期从事放射化学和放射性药物研究,是中国放射性药物领域的主要开拓者。

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伯里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常州市

出生日期:1931年03月17日

逝世日期:2018年07月02日

毕业院校:华东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锝药物化学及其应用》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生平

1931年03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他在省立常州中学读高中时期,就接触到了一些进步书籍。

1944年09月,进入西郊中学(现常州市第五中学)就读。

1950年09月至1952年09月,在上海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2年09月至1953年07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3年09月至1958年09月,毕业后分配来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师从胡志彬教授,担任助教。

1958年09月—1960年03月,被选送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师从留美归来的冯锡璋教授学习放射化学。

1960年03月至1983年05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任讲师、副教授。

1974年,北京市科技局的主要领导白介夫和郑林亲临北京师范大学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研究室,听取了该室的汇报后当场给40个科研编制,成立北京市回旋加速器放射性药物实验室,刘伯里任该室董事长。

197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06月,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刘伯里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刘伯里承担并完成了中国核燃料后处理工程低放裂变废液的处理、核爆炸裂变产物污染苦咸水的去污、核潜艇原子反应堆第一回路水放射性的净化和从高放裂变废液中提取铯-137、锶-90等研究;研究了15种核素的放射性药物,特别在脑受体放射性药物分子设计和应用两方面取得了系列的创新性成果,并研制出若干新放射性药物;首次提出了锝配合物的稳定性规律,首创了湿热熔融标记法和冠醚介质催化交换法,并研制出111In和68Ga两类新的心肌显像剂;参加研制的99mTc-ECD和99mTc-MIBI心脑显像剂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证书,产生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7月,刘伯里刘伯里合作著有《锝药物化学及其应用》,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

学术交流

截至2018年7月,刘伯里从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七次被邀赴美国讲学和进行合作研究。三次应邀赴日本讲学,在九州大学、东北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刘伯里先后担任中国核学会核化学和放射化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回旋加速器放射性药物实验室董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卷》副主编、中国放射化学教材委员会主任、国家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以及《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杂志常务编委等职。

人物评价

刘伯里是中国知名的放射化学和放射性药物化学专家,一直坚持在一线负责教学和科研工作,促进了中国放射性药物的研发和青年人才的培养,为完成有关军工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7月出版《刘伯里文集》前言部分)

刘伯里是放射性药物领域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对中国放射化学和放射性药物化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一生严谨治学,爱生乐教,提携后学,淡泊名利,为中国科技发展和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北京师范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