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世楞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谢世楞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5年5月20日
逝世日期:2018年11月7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大连工学院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祖籍:浙江慈溪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生平
1935年5月20日,谢世楞出生于上海市,原籍宁波慈溪。年轻时喜爱绘画,一直想报考建筑系。可一个偶然机会,他的中学老师说起港口建设的重要与当时人才的匮乏,因此他在高考时填报了港口和航道专业。
1952年9月至1953年1月,谢世楞就读于上海航务学院(2004年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港口工程系。
1953年2月至1953年8月,谢世楞就读于大连海运学院(1994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港口工程系。同年9月至1956年8月,就读于大连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水利工程系水道和港口专业。
1956年9月,谢世楞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交通部水运设计院工作。
1958年8月,由于设计院机构调整,调到天津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工作。
1978年2月至1979年11月,谢世楞担任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设计室主任。
1979年11月,谢世楞被教育部选派到中国国外进修,是当年港口工程专业赴中国国外进修的三
主要成就
谢世楞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长期从事港口和海岸工程设计工作,完成设计及研究100多项,其中有国家重点及大中型项目40多项。曾在国内外用中英文发表论著约百篇。在荷兰进修期间提出的直立式防波堤前海底冲刷的计算方法,1998年被纳入交通部《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2003年被收入美国《海岸工程手册》。
1958年开始谢世楞相继参与了秦皇岛港8号、9号泊位沉箱码头和防波堤的新建工程,天津新港南、北防波堤整治工程,青岛港的防波堤工程以及天津新港大沽灯塔的设计工作等。
1981年11月,谢世楞提交了论文《直立式防波堤前的冲刷形态及其对防波堤整体稳定的影响》,对有关的计算理论提出了突破性的观点。论文发表后,成果被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和欧盟等有关文献多次引用,所提出的直立堤前冲刷公式,被称为“谢氏理论”和“谢氏公式”,之后还被纳入当时的交通部防波堤规范,并收入美国《海岸工程手册》。同年回国后,中国港口正处于大发展阶段
社会任职
谢世楞兼任中国海洋工程学会理事兼海岸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水运工程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兼海岸动力分委会主任委员、国际水利研究学会海洋水力学委员会委员;亚洲和太平洋海岸工程会议理事、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以及天津大学兼职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双聘院士,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个人生活
1990年,谢世楞被查出患有淋巴肿瘤,在治疗过程中,他依然坚持科研工作,他对前来看望的中交一航院有限公司领导说:“多年来,单位和国家乃至我的亲人为我付出了太多的关爱,给我创造了许多学习锻炼的机会,我惟有不停地工作,才能心安。”
人物评价
谢世楞一直眷恋着中国港口建设事业的发展进程,为中国港口事业倾注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思想境界,充分体现了一名忠诚的筑港人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谢世楞同志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港口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他设计严谨,精勤不倦,一丝不苟;他为人正派、严谨务实,平易近人,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港口事业,为中国港口事业的起步、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国际港口事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
谢世楞在水工建筑特别在深水防波堤方面有在中国国内外领先的独创成果;在海港水文特别是波浪和泥沙理论方面造诣很深,奠定了中国海岸动力设计条件的理论基础。(中国工程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