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黄熙龄简介

黄熙龄简介

淘名人 2024-02-18 20:26 热度:

黄熙龄

黄熙龄(1927年4月24日-2021年6月16日),男,湖北钟祥人,地基基础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顾问总工程师。黄熙龄从事地基计算、处理、土的性质与基础工程等的专题研究,以及参加重大工程的设计施工或咨询等工作。1949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土木系。1955年赴苏联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留学,获副博士学位。1959年回国后一直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顾问总工程师。1962年提出软土地基设计施工的“控制长高比组合单元法”,解决了软土地区房屋大量开裂的问题。1974年主编《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结束了沿用苏联规范的历史。1987年主编《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其系统性、技术性达到国际标准,并解决了国内外膨胀土地区建筑物大量破坏的事故。1980年代起,主持复合地基和整体大面积筏板基础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编著《地基基础设计与计算》等著作,解决了国内外数十项重大工程地基基础问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1年6月16日,黄熙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黄熙龄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省钟祥市

出生日期:1927年4月24日

逝世日期:2021年6月16日

毕业院校: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地基基础设计与计算》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方向:岩土工程

学位:副博士

人物生平

1927年4月,黄熙龄出生于湖北省钟祥市。

1933年,进入汉口循道会小学读书。

1939年,武汉在抗战中失守,12岁的黄熙龄和家里断了联系,跟随堂姐黄彭玲逃难来到四川万县,在万县慈幼院环城路小学继续读六年级。

1942年,初中毕业后,黄熙龄与另一同学到重庆投考高中,辗转来到江津国立九中上学,并于1945年高中毕业。

1945年9月,进入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就读;于1949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

1949年7月—1949年12月,在南京军管会工作。

1950年1月—1951年1月,在东北计委基建处工作。

1953年1月—1954年9月,在东北建工局,任局长秘书。

1955年1月,进入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就读;于1959年1月毕业,获副博士学位。

1959年1月—2005年1月,在建设部科技委员会,任委员(其中2003年1月—2005年1月,在北京市建委科技委员会,任岩土工程特殊专业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黄熙龄1962年提出软土地基设计施工的“控制长高比组合单元法”,解决了软土地区房屋开裂的问题。1974年主编《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结束了沿用前苏联规范的历史。1987年主编《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其系统性、技术性达到国际标准,并解决了中国国内外膨胀土地区建筑物大量破坏的事故。1980年代至21世纪主持复合地基和整体大面积筏板基础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编著《地基基础设计与计算》等著作,解决了中国国内外数十项重大工程地基基础问题。

期刊论文

1、黄熙龄,张永钧,孙更生.软土地基设计、计算理论及处理技术和施工技术[J].建筑结构,1978(01):21.

2、黄熙龄.地基基础工程科学发展五十年[J].建筑结构,1999(10):26-29+47.

3、黄熙龄.高层建筑厚筏反力及变形特征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2(02):131-136.

4、黄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黄熙龄担任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首席专家,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理事、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主任、理事长。

人物评价

黄院士所体现出来的高尚情怀,不仅仅是他个人,更是中国老一代科学家对祖国建设事业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生命不息、探究不止的精神,值得人们用浓墨重彩去书写记载,这是我们国家的共同财富,也是留给后人的精神食粮。(《中国科学报》评)

在规范编制过程中,他光明磊落、坚持原则;在科研学术上,他大公无私、成熟冷静;在技术研发上,他根据中国国情独辟蹊径。这就是黄熙龄,一个谦虚低调却心系事业的“岩土工程师”。(《科普中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