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潘自强简介

潘自强简介

淘名人 2024-02-18 22:03 热度:

潘自强

潘自强(1936年6月1日-2022年1月19日),湖南益阳人,北京大学毕业,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专家,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潘自强于1957年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后进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工作;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当选中国辐射防护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2022年1月19日,潘自强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潘自强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益阳市

出生日期:1936年6月1日

逝世日期:2022年1月19日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辐射安全手册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获得者 主持完成了 “中国核工业30年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等工作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36年6月1日,潘自强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

1953年,进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就读大学本科。

1957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进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当选中国辐射防护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研究领域

潘自强主要从事辐射防护领域的研究,在辐射防护学科体系和基础结构的建立、开拓和发展,辐射防护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立方面作了开拓性工作。

主要成就

潘自强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潘自强在中国辐射防护学科发展初期,1963年提出了中国的实用保健物理学框架,在保证核武器研制和核能发展中,完成了多项监测技术和方法,对中国辐射防护学科体系和基础结构的建立、开拓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自20世纪70年代,率先开展、参与并指导完成了“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主持完成了“中国核工业30年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等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了“制订核电站辐射防护的原则和主要数值限”等文章,在秦山核电站选址的环境影响审查中起了重要作用,从那时起步并一直延续的“能源与环境”的系统研究,为中国核电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技术基础。推动“辐射事故和应急体系”的建立,在辐射防护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立方面作了开拓性工作,多次主持编制“国家辐射防护标准”。提出了“放射性废物管理应以地质处置为中心的观点”,奠定了中国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基础。

学术论著

截至2007年7月,潘自强先后发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潘自强兼任中国辐射防护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环境学会核安全和辐射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环保部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核应急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辐射防护专业博士生导师、联合国原子辐射影响科学委员会中国代表;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主委员会委员,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顾问委员会、放射性废物管理顾问委员会和辐射防护顾问委员会委员;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名誉院长。

人物逝世

2022年1月19日,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员潘自强,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1月25日上午,潘自强同志的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人物评价

潘自强为培养辐射防护人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国工程院评)

潘自强早期完成了多项辐射防护监测技术,提出了我国保健物理学框架,并始终站在辐射防护科学和技术的前沿,为核武器研制期间的辐射防护工作和保证核工业良好安全记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辐射防护学科的主要带头人之一。(中国环境出版集团评)

人物贡献

潘自强在1963年提出了我国的实用保健物理学框架,在保证核武器研制和核能发展中,完成了多项监测技术和方法,对我国辐射防护学科体系和基础结构的建立、开拓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70年代,率先开展、参与并指导完成了“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主持完成了“中国核工业30年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等工作。发表了“制订核电站辐射防护的原则和主要数值限”等文章,在秦山核电站选址的环境影响审查中起了重要作用,从那时起步并延续至今的“能源与环境”的系统研究,为我国核电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技术基础。他积极推动“辐射事故和应急体系”的建立,在辐射防护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立方面作了开拓性工作,多次主持编制“国家辐射防护标准”。他提出了“放射性废物管理应以地质处置为中心的观点”,奠定了我国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基础,为培养辐射防护人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