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戴永年简介

戴永年简介

淘名人 2024-02-18 22:37 热度:

戴永年

戴永年(1929年2月9日-2022年1月27日),男,汉族,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云南省通海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有色金属真空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1948年,戴永年加入“云南民主青年同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云南大学复学后,回云南大学继续学业;195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矿冶系,获得学士学位;1951年—1954年,在云南大学矿冶系工作;1954年,随云南大学矿冶系调整至昆明工学院工作;1956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冶金工程系,获得硕士学位;1956年—1978年,担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教研室秘书;1978年—1983年,担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教研室主任;1983年—1986年,担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系主任;1986年,成为昆明理工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永年长期从事真空冶金和有色金属材料的真空制备研究工作。2022年1月27日,戴永年因病医治无效,在昆明逝世。

基本资料

中文名:戴永年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云南省昆明市

出生日期:1929年2月9日

逝世日期:2022年1月27日

毕业院校:中南矿冶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籍贯:云南省通海县

人物经历

1929年2月9日,戴永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云南省通海县人。

1947年9月—1951年7月,在云南大学矿冶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48年12月,加入“云南民主青年同盟”。

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九九整肃”时期,转移到通海做地下工作,担任“路灯社”(共产党地下组织)组长、通海县第一区人民政府主席,在参加滇中游击队阻击国民党26军的战斗中颈背中弹负重伤。

1950年,云南大学复学后,回云南大学继续学业。

1951年9月—1954年6月,在云南大学矿冶系工作。

1954年,随云南大学矿冶系调整至昆明工学院(现昆明理工大学)工作。

1954年9月—1956年7月,在中南矿冶学院冶金工程系学习,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56年7月—1978年5月,担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教研室秘书。

1978年5月—1983年8月,担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教研室主任。

1983年8月—1986年2月,担任昆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戴永年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截至2014年10月,戴永年发展了金属真空气化分离理论,形成了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理论体系;为首研制成功粗铅火法精炼新技术,简化了精炼过程;发明了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在中国国内40多个单位及美国、英国、巴西、玻利维亚和东南亚等国家推广应用60余台/套,改革了锡、铅、锌冶金部分传统生产技术;研制成功卧式真空炉及相关工艺技术,在宝钢、鞍钢、韶关冶炼厂、金沙公司等均建立了大型有色金属真空冶金车间。先后完成了30余项科研课题,在有色重金属真空冶金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004年,为帮助怒江硅工业园区规划及建设,戴永年投身于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建设,同时,戴永年为云南省冶金行业、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多项建议,其中包括大力发展金属及矿产品深加工、锂离子电池及电动汽车、冶金法生产多晶硅、有色金属的高效清洁冶金及其二次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并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实验室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戴永年担任昆明市科协科学顾问,中国真空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资深常务理事,昆明市老科协名誉会长。

人物评价

戴永年院士心系国家发展,积极为中国有色金属冶金工程的发展建言献策。同时,戴永年院士十分关心中国工程院的工作,积极参加中国工程院的各项活动,为中国工程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戴永年院士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尊重科学、用于创新、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敬业奉献,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有色金属真空冶金专家、昆明理工大学资深教授,60余年来,戴永年院士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为冶金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桃李满天下,其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全省、乃至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典范。(戴永年院士90诞辰之际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的贺信词)

戴永年一直以来均以“德”为重,以“学”为基,致力于创新发展,做前人未作之事,做前人未做到之事,以求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做出贡献。(昆明理工大学人事处评)

戴永年同志政治思想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谨记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影响

设立基金

2019年3月,戴永年及夫人赵瑞芳教授捐赠30万元,用于支持昆明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戴永年曾先后两次捐出个人积蓄总计60多万,为昆明理工大学分别设立了创新基金、创建“双一流”大学专项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