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仪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子仪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25年3月4日
逝世日期:2022年3月23日
毕业院校:日本京都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
籍贯:山西省临猗县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25年3月4日,张子仪出生,山西省临猗县人。
1943年3月—1945年3月,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学习。
1945年4月—1948年3月,在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48年3月—1952年8月,在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畜产学科动物营养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动物营养学博士学位。
1952年10月—1957年7月,回到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担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系饲料组长。
1980年1月—2010年1月,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学委会主任。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2010年1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工作。
2022年3月23日,著名动物营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子仪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48—1952年,张子仪在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研究生院攻读反刍动物营养学,当时日本滋贺县武奈岳南麓出现的耕牛“异嗜厌食症”,一度被误诊为“氟中毒”,张子仪通过微量元素钴对瘤胃微生物放线菌的消长规律分析之后,排除了“氟中毒”说,认定该病可能是由于缺乏钴而引起的恶性贫血症。反刍动物的钴缺乏症在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动物营养学界尚属前沿性课题,在日本发生的情况是继澳大利亚和美国夏威夷等地之后的新病例,也是颇具“挑战性”的科研项目,他深入农户调查,与当地农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当获悉有耕牛相继发病,他及时配制钴剂,奔赴现场诊救,使大批耕牛康复。
1954—1955年,张子仪蹲点跑面,奔波于晋、鲁、豫之间,主持推广收获后玉米秸秆青贮技术,解决了部分农区冬春耕牛青黄不接时的饲草问题,在各种媒体大量宣传用砻糠(稻壳)喂猪效果好的社会背景下,他接受农业部和粮食部下达的任务,在媒体报道“砻糠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张子仪的父亲是前清进士,张子仪幼年受儒家思想教育颇深,古文底子很好,张子仪16岁即赴日本读书。
养生之道
张子仪的养生之道是顺其自然,不刻意去琢磨什么,什么名呀利呀,不想,吃东西时,不求多,但要“杂”,张子仪主张人要吃“杂”一些,每天不应少于30种食物。
社会任职
张子仪曾兼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1988年4年—1998年3年),青海省人大代表(1977年1—1979年12月),曾兼任国家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顾问,动物营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动物营养学报》副主编、主编、名誉主编、顾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秘书长、副会长、名誉会长、顾问,《中国农业科学》编委、顾问,《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中国农学会计算及应用分会顾问,中国自动化学会农业专家系统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人物评价
张子仪院士德高望重,在动物营养领域赫赫有名,为中国畜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评)
在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每当提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子仪,人们的敬佩之情都会油然而生,作为中国饲料营养科学的领军者和中国饲料工业及现代化养殖业的主要铺路人之一,张子仪平易近人、为人厚道、生活俭朴、助人为乐,他广学博览,十分注重自身的知识结构改造,特别强调老人要警惕“好为人师”、“倚老卖老”的经验主义,要经常自我反省,不断否定自我,“蜡炬成灰,犹可护花”,“废物利用”是他作为资深专家的座右铭,他始终坚持严谨、精准的工作信条,对农业科研事业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为中国动物营养学科的发展及饲料工业的兴盛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彰显出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崇高学者风范。(《中国农村科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