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关肇邺简介

关肇邺简介

淘名人 2024-02-19 15:55 热度:

关肇邺

关肇邺(1929年10月4日-2022年12月26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一级注册建筑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关肇邺1947年考入燕京大学理学院学习;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并留校任教;1981年至1982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被授予设计大师称号;2022年12月26日逝世。关肇邺注重现代建筑和中西古典建筑的历史和理论研究,在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建筑方面取得成果。关肇邺作为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长期致力于文化、教育建筑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建筑方面取得众多高水平成果。他主持设计清华大学主楼、新图书馆、医学院、理学院、北京大学新图书馆、中国工程院综合办公楼等重要项目80余项。

基本资料

中文名:关肇邺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市

出生日期:1929年10月04日

逝世日期:2022年12月26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籍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 [15-16]

人物生平

1929年10月4日,关肇邺出生于北京,原籍广东南海。

1947年,关肇邺从美国教会办的北京育英中学毕业,考入燕京大学理学院学习。

1948年,梁思成在燕京大学作《中国建筑的特征》讲座,关肇邺被讲坛上梁思成先生渊博的学识和学者风度所折服,又专程到清华看了建筑系(当时清华建筑系建系仅两年)的校庆展览。

1948年9月,关肇邺放弃了燕京大学一年的学历,转入清华大学建筑系一年级学习。

1952年,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随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助教。

1956年至1978年,清华大学建筑系,讲师。

1978年至1984年,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1981年至1982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作一年。

1984年至1990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

1990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2年12月26日,在北京长庚医院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就

关肇邺科研成就

建筑作品

1956年,关肇邺26岁便担负起清华园中的上万平方米11层教学主体楼群的设计。虽然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标准可适当提高一些,但他坚持“适度经济”的设计原则,工程建设成本控制在只有80元/平方米。这段实践成为其“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关肇邺从1982年设计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开始,陆陆续续设计完成了1986年云南大学图书馆、1989年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国际竞赛方案、1991年重庆大学新图书馆和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1994年海南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直到1998年兰州大学图书馆,他对图书馆的设计始终重视、持续设计。关肇邺对此解释说,这是其性格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需要。他在长期建筑实践中,把公共建筑划分为商业类和文化类两种,前者的艺术表现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视觉效应,刻意追求的是标新立异,突出自我、追求时尚;而后者的价值取向则刚好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关肈邺曾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委员会主任,于1989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于2001年至2005年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第三届名誉理事。

个人生活

家学渊源

关肇邺的父亲关赓麟不仅是中国铁路运输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颇有影响的词学家和诗人。他父亲年龄相差近50岁,自觉与父亲距离太远,思想交流不多。在一个父亲主导的家庭中,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对他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影响一方面是他所生活的物质环境。幼时他家是一所有着几进四合院的大宅子,位于市中心南池子南口的一条胡同内,与天安门的直线距离不过几百米。四合院灰色的墙、灰色的瓦与庭院里的绿树花香形成对比,幽深曲折的胡同与不远处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形成尊卑有序的和谐映衬;城市的边界是高起的城墙和巍峨的城楼,街道的节点点缀着秀丽的牌坊——老北京城这种美妙的建筑秩序深深地印在关肇邺童年的记忆里。

多年之后,北京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肇邺仍对当年的“北京印象”记忆犹新,其中的“和谐”之美被他总结为中国建筑艺术的精髓所在,不仅常在课堂上娓娓道来,也充分融汇在他众多的建筑设计作品中。

关家的四合院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关肇邺在现代建筑和中西古典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方面有深厚基础,在设计技巧上有很高水平。在建筑设计方面,准确把握建筑的性格特点,在平易的外形中寓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并重视建筑个体与环境的结合,致力于整体的统一。(清华大学图书馆评)

关肇邺在清华校园的建筑实践,充分体现出他尊重历史和环境、追求“和谐”及“得体”、反对“豪华”与“新奇”的建筑价值观。出自他笔下的清华建筑,兼寄科学精神与人文魂魄,严谨沉稳而不失巧思灵动;融贯中西智慧与古今意匠,谦逊平和而愈增清华庄严。关肇邺设计的清华建筑,不单是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成为衡度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关肇邺的校园营建哲思,不仅在潜移默化中拓宽了清华人的集体想象力格局,也为浮躁年代的中国建筑界留下了难得的思想指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