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敬良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孙敬良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莱州
出生日期:1930年7月14日
逝世日期:2022年12月28日
毕业院校:原苏联莫斯科茹可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
职业: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30年7月14日,孙敬良出生于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
1947年1月—1947年8月,在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公司工作。
1947年9月—1950年3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专业学习,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50年3月—1951年8月,在空军锦州第三航校担任翻译组组长。
1951年9月—1958年3月,在苏联莫斯科茹可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飞机与航空发动机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副博士学位。
1958年3月—1961年3月,在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三部一室任行政组长。
1961年3月—1962年4月,在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三部七室任副主任。
1962年4月—1965年4月,在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三部一室任副主任。
1965年4月—1965年7月,在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二十一所任副所长。
1965年7月—1967年1月,在第七机械工业部二院二十一所(新新机器厂)先后任副所长、副厂长。
1967年1月—1970年5月,在上海机电二
主要成就
孙敬良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孙敬良院士主持了多种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和改进;创造性地解决了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不稳定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孙敬良主持研制的“风暴一号”改进型火箭在1981年实现了“一箭三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实现“一箭多星”的国家。
1979年,孙敬良提出总体方案优化设计原则,使运载能力超过中国国外同类火箭的水平。
1982年,孙敬良提出并主持实施独创性的全动力系统冷流试验方案,攻克了大型运载火箭纵向耦合振动的技术关键。
1984年,“长征四号”甲火箭进入初样研制阶段,需要对火箭三级动力系统进行热试车考核,孙敬良带领队伍,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制定有效预案,确保热试车一次成功。
1991年,孙敬良组织研制出运载能力大、入轨精度和可靠性高而单位质量有效载荷发射费用低(即经济性好)的二级火箭。
科研获奖
获奖年份 | 获奖项目名称 | 奖项名称 |
---|---|---|
1996年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1995年 |
社会任职
孙敬良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93年2月—1998年4月)、上海市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2002年),上海航天局技术顾问(1993年5月)。
人物评价
孙敬良为1984年成功发射地球同步卫星做出重要贡献,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上海科技党建评)
和很多老科学家相比,孙敬良院士并没有很强的“气场”,也没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老航天人,就像一块其貌不扬但工艺精湛的机械手表,让人感觉可信、可靠。(《新闻晚报》评)
孙敬良院士是最早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科技专家之一,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他已为之奋斗拼搏了一生。如今,这位古稀老人,仍以他那硬朗的身子,清晰的思路,为中国的火箭和卫星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海陆空天惯性世界》评)
几十年来,孙敬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刻苦的奉献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顽强执著的毅力和追求,默默地为中国的大型运载火箭事业作出一项又一项的贡献。(《瞭望周刊》评)
孙敬良的一生都无休、无歇地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他带领着队伍,几十年南征北战,屡屡攻坚克难。担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以后,为了弄清一个基本概念,他亲自推导复杂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