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泉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于德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省蓬莱县
出生日期:1932年10月22日
逝世日期:2022年12月31日
毕业院校:北京医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32年10月22日,于德泉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县小柱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1947年,被老师推荐到胶东军区卫生部所属新华制药厂工作。
1952年,考取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药物化学专业。
1956年,从北京医学院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同年,分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
1980年—1981年,在法国科学院天然物质化学研究所进修。
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
1989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8月,被聘为首批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2年12月31日16时43分,于德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主要成就
于德泉科学成就
科研综述
根据2022年9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于德泉先后完成近百种中草药化学成分研究,发现数百种新化合物并确定其化学结构。首次发现过氧键为抗疟有效基团。在中国国内率先用近代2DNMR技术研究天然产物化学结构,并加以推广。参与主持并完成国家攻关项目“人工麝香”研究,提出“人工麝香”配方原则,设计配方组成方案,创制“人工麝香”中主要有效成分芳活素,解决人工麝香化学、配方设计,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技术问题。“人工麝香”已投产多年,基本替代“天然麝香”,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完成中药藁本化学基础和番荔枝科植物抗癌有效成分研究,发现一种高活性免疫抑制成分藁本酚,完成了该物的结构修饰和全合成研究,并从新疆藁本中发现三种保肝成分,其活性相当于联苯双酯。研究10多种番荔枝科植物中抗癌有效成分,发现60多种结构新颖抗癌有效化合物,其中哥纳香醇甲活性显著,完成了该物的结构优化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2年 | 第八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
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主任 | |
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机学科评审组成员 | |
中国化学会理事兼天然有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
北京药学会副理事长 | |
中国工程院卫生工程学部常委 |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学术委员 | |
郑州大学双聘院士 | |
《亚洲天然产物化学研究》(英文版)主编 | |
《药学学报》编委 | |
《药用植物(Planta Medica)》顾问编委 |
人物评价
于德泉是中国天然药物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为现代光谱技术的推广,以及应用各种光谱技术测定天然产物的分子结构做出重要贡献,他对波谱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也有贡献。(北京市总工会评)
于德泉在天然药物化学和新药创制研究中取得的杰出成就,在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化,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做出的重大基础性贡献。(时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王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