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武胜简介

武胜简介

淘名人 2024-02-19 17:33 热度:

武胜

武胜(1934年9月23日-2023年1月4日),男,汉族,出生于黑龙江省阿城县,核材料与工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0年,武胜从莫斯科有色金属与黄金学院有色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毕业,同年10月,回到中国后到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工作;1964年,转战青海221,同年10月,作为技术组组长承担了氢弹中非常关键的氢(氘)化锂部件成型技术攻关任务;1971年,转入三线着手新型号的研制定型;1972年—1982年,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二所担任车间主任;1982年—1988年,在国营九〇三厂先后担任副厂长、总工程师;1989年—1998年,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七所总工程师兼科技委主任;1998年,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3年1月4日武胜逝世。武胜长期从事核材料与工艺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武胜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黑龙江阿城县

出生日期:1934年9月23日

逝世日期:2023年1月4日

毕业院校:莫斯科有色金属与黄金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34年9月23日,武胜出生于黑龙江阿城县一户闯关东的贫民家庭。

1948年9月,考入松江省立行知师范学校。

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投身于抗美援朝运动中。

1952年6月,武胜复员回校,进入阿城第一中学高中二年级开始高中阶段的学习。

1953年8月,武胜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阿城一中十分鲜见的学生党员,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模范优秀学生干部;同年,作为唯一的一名学生代表当选阿城县第一届人大代表。

1954年9月,保送北京外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俄语学习。

1955年9月,武胜踏上前往苏联的求学之旅,来到了苏联第聂伯尔波德洛夫斯科钢铁学院学习轧钢专业。

1956年9月,武胜转入莫斯科有色金属与黄金学院工艺系有色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学习。

1960年6月,武胜完成4年学业,在同学中率先申请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毕业答辩,当场获得冶金工程师称号,随后他立即向大使馆提出回国申请,同年10月,回国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武胜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武胜参与核材料的相容性、腐蚀特性和表面改性研究;参与核聚变材料的工艺攻关,解决了加工成形的关键技术,完成了不同功能部件的研制任务;在物理冶金方面,组织解决了钚合金的特种浇铸成型定向凝固技术;主持研制两种高韧性和耐蚀性优良的铀合金。

武胜作为102车间第二工艺组副组长时期,在车间副主任宋家树的带领下,攻克了核心部件精密铸造成型中的多项技术难关,武胜与同事们创造性地在阳模上用螺旋管浇道技术及静水急冷法,探索了铸件的收缩规律,通过模具优化设计控制铸件尺寸,经过试验,实现了精密铸造成型,为原子弹原理试验提供了满足设计要求的部件。

1964年10月,武胜作为技术组组长承担了氢弹中非常关键的氢(氘)化锂部件成型技术攻关任务,带领攻关团队根据试验结果,最终按照部件的设计要求选用了相应的工艺路线,热核部件研制用的都是硬脆的晶体粉末材料,该材料具有导热系数小、热膨胀系数大、化学性质活泼和极易吸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武胜担任中国核材料学会副理事长兼常务理事、表面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人物评价

武胜为中国核材料部件的工艺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院士馆评)

武胜是中国著名的核材料与工艺专家,心系国家发展,积极为中国核材料与工艺的发展建言献策,十分关心中国工程院的工作,积极参加中国工程院的各项活动,为中国工程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勇于创新、严谨治学、敬业奉献的高尚品德,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周济评)

作为中国一名核材料与工艺专家,武胜院士不仅关注国防装备建设中的重大核科技问题的解决,更关注军民融合对核科技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帅茂兵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