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葛修润简介

葛修润简介

淘名人 2024-02-19 18:16 热度:

葛修润

葛修润(1934年7月12日-2023年1月4日),男,汉族,出生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岩土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重点试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岩土力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1952年至1953年,葛修润在清华大学学习;1959年,毕业于原苏联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水利系;1959年至1960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工作;1960年至1963年,在长江科学院三峡岩土组工作;1963年至1980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工作;1980年至1998年,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3年1月4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葛修润主要从事岩体工程问题和数值分析方法、测试技术及岩体基本力学性质等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葛修润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34年7月12日

逝世日期:2023年1月4日

毕业院校:原苏联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

出生地:上海市浦东新区

职业: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生平

1934年7月12日,葛修润出生于上海市浦东新区。

1952年至1953年,在清华大学学习。

1954年9月至1959年7月,在原苏联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水利系水工结构学习,毕业后获得副博士学位。

1959年10月至1960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工作。

1960年6月至1963年1月,在长江科学院三峡岩土组工作(2月至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751部队协作)。

1963年1月至1980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工作。

1980年1月至1998年1月,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85年1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2023年1月4日20时47分,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

主要成就

葛修润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63年,葛修润与同事在中国首次研制成功100T和200T级的液压枕,首次在现场成功实现了“单块法试验”。

1966年,葛修润参加中国最早结合大型原位试验的大冶铁矿南邦边坡研究,独立主持完成了该工程边坡稳定分析和岩体力学试验总结;葛修润主持了大冶北邦滑坡整治、铜绿山、永平、海南等大型矿山边坡工程。

20世纪70年代初,葛修润为葛洲坝二江泄水闸作抗滑稳定非线性分析,清江隔河岩重力拱坝连同复杂岩基的三维有限元分析等。

1993年,葛修润研制成功总体性能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液压伺服岩石力学多功能试验机。

2001年,葛修润为位于三峡水库库底的白鹤梁水文站石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提出原创性方案。

学术交流

2011年11月26日,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主办的第五届陈宗基讲座在武汉举行,葛修润作了题为《三维地应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葛修润担任湖北省人大代表(1988年1月至1997年12月),武汉市发明协会会长,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冻土工程和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会委员,湖北省科协常委委员等职务。

人物评价

谈起白鹤梁,葛修润就像个不知疲倦的孩子。他时而思考,用现代岩石力学科技不断题刻出完美的图案;他时而探求,用知识分子的良知生动诠释出永恒的真谛;他时而微笑,用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续写着中华文化新的传奇。(《科学时报》评)

葛修润是中国著名的岩质边坡工程学科带头人,岩体工程数值分析方法成就显著,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水布垭水电站、小湾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和深圳地铁建设作出贡献。(湖北省人民政府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