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智远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方智远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衡阳
出生日期:1939年9月3日
逝世日期:2023年1月20日
毕业院校:武汉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甘蓝栽培技术》《中国蔬菜育种学》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人物生平
1939年9月,方智远出生于湖南衡阳,中学就读于衡阳市第一中学。
1960年至1964年,方智远在武汉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
1964年7月至1988年,方智远先后任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8年至1995年,方智远任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长。
1995年,方智远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至2000年,方智远任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2000年起,方智远任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
2023年1月20日23时28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蔬菜学家,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原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方智远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成就
方智远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截至2014年5月,方智远从事蔬菜遗传育种近50年,和研究团队于上世纪70-80年代采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育成中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1号”和7个系列品种。80-90年代育成中国首批甘蓝抗病品种“中甘8号”、“ 中甘9号”,第二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中甘11号”和第三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8398”。这些品种具有丰产、抗病、抗逆等特性,比原来的主栽品种平均增产10%以上,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社会经济效益显著。90年代以来,方智远利用首次发现的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源,研究建立了甘蓝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中甘21”等6个优质、抗病、抗逆新品种,推广面积超过1千万亩。
方智远在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技术和胞质雄性不育技术上取得了具有自主创新性的领先成果。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培育杂交一代这一先进技术在中国获得突破并逐步推广应用,对其他蔬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社会任职
单位名称 | 兼职职务 |
---|---|
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北京农学院、湖南农业大学等 | 兼职教授 |
中国园艺学会 | 理事长 |
中国农学会 | 副会长 |
北京市科协 | 副主席 |
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 | 副主任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 副主任 |
北京市学位委员会 | 副主任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 委员 |
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育种研究室 | 主任 |
农作物转基因重大专项咨询委员会 | 副主任 |
农业轻纺环境学部 | 副主任 |
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 | 副主任 |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 | 委员 |
国家农业转基因安全委员会 | 委员 |
科技部"十五""863"计划"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委员会 | 委员 |
园艺学报 | 主编 |
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 委员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 学术院长 |
东北农业大学 | 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方智远的妻子是章振民。
入党轶事
1944年,衡阳保卫战打响,野蛮的日本兵闯进村庄,只有5岁的他跟着父亲躲进后山,兵荒马乱的童年在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只有国强才能民安的朦胧意识。1959年,20岁的方智远第一次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方智远在日记中这样勉励自己:“要像雷锋那样写自己的历史,永远保持自己鲜红的颜色;要像周总理教导的那样学到老,改造到老”。1980年,方智远终于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写下了“永远跟党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誓言。
人物评价
方智远为了育出最美的圆白菜,倾注毕生心血。(中共中央宣传部评)
方智远是中国蔬菜研究领军人物和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为青海省乃至中国西部地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青海日报评)
方智远作风踏实、工作细致,多年来特别在新品种繁殖推广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方智远在取得的荣誉面前,他很低调。方智远对名利犹如兰花一样超脱淡然,而他对工作坚持执着,就像种子一样把根扎在土壤深处,为人民奉献出丰硕的果实。(海南省农业农村厅评)
人物影响
1995年,方智远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0万港元的奖励,他全部捐献给了所里作为科技奖励基金,用于表彰先进工作者、优秀论文作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