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黎介寿简介

黎介寿简介

淘名人 2024-02-19 20:15 热度:

黎介寿

黎介寿(1924年9月13日-2023年1月30日),出生于湖南浏阳,普通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教授,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黎介寿于1949年从南昌医学院毕业,担任南京中央医院外科住院医生;1950年担任华东军区医院外科医师;1951年担任南京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团第二手术队副队长,来到吉林长春的后方医院;1954年担任华东军区医院普通外科主治医师;1962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外一科副主任;1968年牵头成立了普通外科肠外瘘治疗组;1978年担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外二科主任军医;1982年担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外二科主任;1983年担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1987年担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主任医师;1993年被聘为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被聘为南京军区卫生系列学科带头人导师。黎介寿长期致力于肠功能障碍的研究,尤其对肠外瘘、小肠移植、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短肠综合症、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研究与损伤维护、损伤控制性外科概念的研究与推广等方面有丰富治疗经验与卓越效果。2023年1月30日18时59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8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黎介寿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长沙

出生日期:1924年9月13日

逝世日期:2023年1月30日

毕业院校:南昌医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肠损伤与肠外瘘》、《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

主要成就: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生平

1924年9月13日,黎介寿出生在湖南长沙望麓园四号老宅。

1931年,全家人搬到上海。黎介寿因病在家休学。弟弟黎磊石在上海蒲石路小学就读。

1933年,父亲黎溥棠前往南京任教,黎介寿就读于南京游府西街小学。

1934年,父亲黎溥棠就任两浙盐务管理局秘书,举家迁往杭州。

1937年,父亲黎溥棠因病在杭州逝世,黎介寿一家住在长沙通泰街23号。

1938年,长沙发生“文夕大火”,黎介寿就读的广益中学被烧毁。年底,因抗日战争影响,黎介寿全家在湖南数次搬迁,途经长沙、安化、娄底、柏坊等地。

1941年04月,和弟弟黎磊石回到广益中学就读。

1942年02月,和弟弟黎磊石主动辍学,与母亲黎周霞一起,来到广西桂林投奔黎中;7月,在广西桂林参加高考,考上了重庆的一所机械学校,但黎介寿放弃了这个机会。

1943年08月,和弟弟黎磊石考取国立中正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09月,进入中正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就读,并在同学贺高秋、李隆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黎介寿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62年03月,成功救治一名患绞窄性肠梗阻的14岁男孩,开始了肠疾研究之路。

1968年08月,创造性提出“肠营养支持”疗法。

1970年03月,通过“负压引流加腹部冲洗”的方法,治愈大部分肠瘘病人的感染问题。

1971年02月,在中国首次将全肠外营养支持应用于临床。

1991年11月,为杭州女青年陈航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后来,陈航于1999年成功生下一女婴,成为世界第一个完全依靠营养支持怀孕、生育的“无肠女”)。

1994年03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铁路局铁路技工学校的教员杜新平因阑尾手术引起了肠粘连。黎介寿为她进行了小肠移植,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把中国的器官移植技术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被列入1994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之一,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01月,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成功救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2月,提出了“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1年01月

解放军总后勤部特聘担任《人民军医》杂志1981~1982年特约编辑

1985年11月

总后勤部卫生部第四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86年05月

第二军医大学外科学兼职教授

1986年10月

南京军区卫生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

1987年06月

被总后勤部聘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总后勤部评审委员会军事医学专业组评审委员

1989年09月

第二军医大学外科学兼职教授(再次被聘)

1990年02月

中华外科学会营养支持学组组长

1990年02月

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1990年04月

《中华创伤杂志》首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1992年08月

南京军区卫生系统中青年技术骨干带教专家

1993年02月

南京军区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

1993年03月

《肝胆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委

1993年05月

《实用外科杂志》第四届编委会副主编

1994年04月

《人民军医》杂志1994~1996年特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黎介寿的父亲黎溥棠,母亲黎周霞。黎介寿出生前一天,正是他母亲的生日,教书的父亲想起《诗经》有云:“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意思是酿造好了春酒,为人祈求长寿。于是给孩子起名介寿,表达为母亲祝寿的意思。他在家排行第五,第二子。大姐黎民,大哥黎鳌,二姐黎中,弟弟黎磊石。1934年大姐黎民因感染伤寒病逝。1937年父亲黎溥棠因病在杭州逝世,年仅45岁。黎周霞、黎鳌、黎中、黎介寿、黎磊石将黎溥棠的遗体由杭州运到上海,再从水路运抵长沙。黎溥棠去世后,黎溥棠的哥哥黎赞唐担负起抚养黎溥棠全家之责。

黎氏三兄弟

黎介寿与同胞兄弟黎鳌、黎磊石均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人称“黎氏三兄弟”。其中黎鳌是烧伤外科专家,曾任第三军医大副校长,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主任,黎鳌亲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烧伤病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二弟黎磊石是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创始人,肾脏病学者,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黎介寿为肠外瘘治疗的创始人、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在静脉营养学方面有着非凡建树,在中国国内外普通外科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学术地位。(中南大学评)

黎介寿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在民族危难和重大灾难面前,总是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先后参加过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地医疗队,救治过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和“非典”的大批量伤病员;他从医70多年来,始终把党的事业、国家利益和人民幸福放在第一位,鲐背之年仍忘我奋斗在科研和临床第一线,堪称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楷模。(中国军网评)

人物影响

黎介寿星

2014年4月25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经中国科学院推荐并报该中心批准,由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3月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92178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黎介寿星”,并刊入《国际小行星历表》,成为该天体的永久星名。

黎介寿先进事迹

2013年,中央及6省市新闻媒体赴南京采访黎介寿的先进事迹。

2013年,黎介寿先进事迹新闻宣传协调会在京召开。

2013年,中央新闻媒体集中突出报道黎介寿的先进事迹。

2013年,全国军地英模代表学习黎介寿先进事迹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2013年,黎介寿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2013年,黎介寿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巡回作报告。

2013年,全国医学科研和医疗界代表学习黎介寿先进事迹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2013年,黎介寿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南京军区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