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陈文贵简介

陈文贵简介

淘名人 2024-02-19 23:30 热度:

陈文贵

陈文贵(1902年8月1日—1974年6月15日),四川永川人,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四川医学院教授、副院长。陈文贵1929年获得华西协合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34年任南京卫生署西北防疫处技正;1937年7月任贵阳卫生署卫训所主任、贵阳医学院教授;1945年任重庆宽仁医院副院长、医务主任;1950年7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1953年1月—1956年12月任中央卫生部防疫司司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1年—1974年任四川医学院副院长;1974年6月15日在成都逝世,享年72岁。陈文贵毕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研究和防疫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文贵

国籍:中国

出生地:四川永川

出生日期:1902年8月1日

逝世日期:1974年6月15日

毕业院校:华西协和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1902年8月1日,陈文贵出生于四川永川(今重庆)。

1917年,考入江津县立中学。

1922年,入读于湖南雅礼大学医预科。

1923年,入读于湖南湘雅医学院。

1926年,任北伐军叶挺师卫生大队大队长,并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1928年,入读于华西协合大学医科,

1929年,获得华西协合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年,任北平协和医院病理科助教。

1930年,转入协和医院细菌系。

1934年,任南京卫生署西北防疫处技正。

1937年7月,任贵阳卫生署卫训所主任、贵阳医学院教授。

1940年,任国民政府军政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检验学组上校主任教官。

1945年,任重庆宽仁医院副院长、医务主任。

1950年7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

1952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卫生部顾问、检疫队队长。

1953年1月—1956年12月,任中央卫生部防疫司司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1年—1974年,任四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陈文贵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30年代初,陈文贵研究细菌血清病理学;20世纪30年代中期,致力于鼠疫的防治研究,经常深入鼠疫流行地区实地考察;20世纪40年代,率队实地调查,撰写《湖南常德鼠疫报告书》,是日军在中国进行细菌战的最早见证人与控诉人;1952年赴朝鲜参加领导中国人民志愿军防疫工作。

学术论著

截至1974年6月,陈文贵撰写的论著有《嗜菌体对霍乱细菌的分解》《恢复期病人霍乱细菌的粗型》《组织培养下疫苗病毒性的变异》《霍乱弧菌的培养、分离和变异》等。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1940年12月

全国卫生技术会议

重庆

1950年

全国第一届卫生会议

北京

1952年10月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

北京

1952年12月

世界和平大会

奥地利

1951年12月

匈牙利微生物学会全国第一届代表大会

匈牙利

陈文贵人才培养

院所建设

1934年,南京卫生署急需防疫专业人才,受卫生署指派,陈文贵筹办了南京卫生署西北防疫处。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世时间

担任职务

1949年10月—1954年12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0年7月

中华医学会西南分会理事长

1954年9月—1959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9年4月—1964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12月—197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国联卫生组织南洋区公共卫生视察员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陈家祖上在当地经营花纱商号,家境殷实。在陈文贵6岁时,其父亲陈海门便设家塾授课,并让其5岁的弟弟陈文镜陪读。兄弟俩用6年时间学完四书五经,打下了国学基础。中学毕业后,陈文贵希望从政,陈海门极力阻止,因深知陈文贵秉性刚直不适合从政,故令兄弟二人从事医学。兄弟俩进入湖南雅理大学医学预科,并结交了校内外一些进步青年,从此走上了救死扶伤、济世为怀的道路。

家庭成员

陈文贵的女儿是陈晓晴。

人物评价

“他(陈文贵)的精深造诣,并非一日之功。他的医者仁心,贯之生命始终。”(《红岩春秋》评)

“陈文贵有着无私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对中国医学微生物学和防疫事业的贡献已经载入史册。”(《微生物学报》评)

“陈文贵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杰出校友,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评)

人物纪念

竖立纪念碑

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历史文化长廊中,竖立了一块刻有陈文贵头像和简介的卧式长碑,记录了他曾在这里学习和任教的经历,表达了后人对这位校友和科学家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