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献文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伍献文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瑞安
出生日期:1900年3月15日
逝世日期:1985年4月3日
毕业院校:巴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48年选聘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1900年3月15日,伍献文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云周乡屿头村(今瑞安县云周街道繁荣村)。
1917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
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同年到厦门集美学校任教。
1922年,任厦门大学动物学系助教。
1925年,转入厦门大学攻读动物学系。
1927年,从厦门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同年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生物学系。
1929年,到巴黎博物馆鱼类学实验室学习深造。
1932年,从巴黎大学毕业,获科学博士学位。
1932年—1934年,受聘于中央研究院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动物学部。
1934年7月,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1946年,任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1948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4月3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5岁。
主要成就
伍献文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伍献文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致力于中国鱼类学的研究,对分布于中国的比目鱼类5科33属65种做了研究,对比目鱼器官系统的解剖和生物学作了描述。另对蠕虫类、河蟹、蝎类、鸟、蛇、蛙、鱼、线虫、水母等不同种类的动物进行了研究。在线虫形态学和分类学研究方面,发表了动物寄生线虫的3个新属和23个新种和新亚种。
20世纪40年代,伍献文对中国鱼类学研究进行了划分,分为鱼类生理学和功能形态学两个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伍献文开始系统地调查和研究中国丰富的淡水鱼类资源,全面开展鱼类分类区系的研究工作。描述了分布于中国的鲤科鱼类113属412种。
20世纪60年代,伍献文开展了长江鱼类资源调查及其变动规律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伍献文开始研究鲤亚目鱼类的系统发育,解剖和观察了鲤亚目中有代表性的78属123种鱼类的骨骼,提出了鲤亚目鱼类的一个新的分类系统。
伍献文还组织了对中国海洋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34年—1935年 | 中国动物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
1935年—1936年 | 中国动物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
1936年—1942年 | 中国动物学会第三届理事会书记 |
1944年—1948年 | 中国动物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会计 |
1948年—1949年 | 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 |
1949年—1951年 | 中国动物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 |
1951年—1956年 | 中国动物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候补理事 |
1952年 | 九三学社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1956年 | 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1956年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1956年—1964年 | 中国动物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
1958年 | 九三学社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1964年—1978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
1964年—1984年 | 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 |
1978年—1983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 |
1979年 |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伍献文的父亲伍嘏斋粗通文墨,思想开化,后弃农经商,由于不谙经营,以致家道中落,但还是坚持让三个儿子读书。由于家境窘迫,伍献文的大哥、二哥先后放弃学业。伍献文不忍心再给家里增加负担,报考了既没学杂费又供应伙食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婚姻家庭
伍献文的妻子是陈玉如,两人育有一子三女,儿子伍惠生,女儿伍韵梅、伍又梅、伍欣星。
重情重义
伍献文大哥英年早逝,他每年汇钱接济大哥家,把侄儿侄女接到身边培养成才,帮助他们成家立业。
伍献文与鱼类学家方炳文同在中央研究院自然博物馆共事。1944年方炳文罹难,伍献文分担起赡养方母的责任,直到方母去世,一直扮演儿子的角色,替亡友尽孝道。
人物评价
“伍献文是一位学术造诣很深的科学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科学学术组织者。”(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评)
“伍献文是中国鱼类分类学形态学和生理学的奠基人,杰出的鱼类学家,科研工作的优秀组织者。”(光明日报评)
“伍献文先生是中国研究鱼类学和水生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评)
“伍献文是中国鱼类学和水生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动物分类学、形态学、组织学、线虫学等方面都有精深的造诣和广泛建树。”(浙江日报评)
“伍献文是站在中国现代鱼类学研究高峰上的少数几位科学家之一,为后人研究鱼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水生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张晓良、何舜平评)
“伍献文先生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求实务实、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胸怀祖国的家国情怀、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中心党支部评)
人物纪念
伍献文雕像
2002年,湖北科技名人雕塑园落成开园,首批有17位科学家的塑像落座,伍献文雕塑像位列其中,以此弘扬前辈先贤们的科学精神,让科学家的风采激励世人。
鱼类命名
2008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弥曼院士团队的论文《发现于柴达木盆地的骨骼超常粗大的鱼化石及其与干旱化的联系》。为致敬伍献文对中国鱼类学所做出的贡献,文中将裂腹鱼亚科的一个新的鱼类命名为伍氏献文鱼(Hsianweniaw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