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蔺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吴学蔺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09年6月1日
逝世日期:1985年9月7日
毕业院校:卡耐基大学
职业: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籍贯:江苏武进
人物生平
1909年6月1日,吴学蔺出生于北京。
1930年,从上海大同大学理科毕业;之后任浙江大学物理系助教。
1932年,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34年—1937年,赴美国匹兹堡卡耐基大学学习深造,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先后任职于资源委员会昆明中央机器厂驻美国、瑞士办事处。
1938年,历任中央机器厂技术员、副工程师、工程师、分厂厂长;其间,曾在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航空系任教。
1944年—1949年,历任资源委员会工业处技正、钢铁组副组长、钢管会副主任。
1949年,任上海钢铁公司总经理;其间,在东华工业部兼任矿冶处、生产技术处副处长。
1952年—1957年,历任一机部三局技术司总工程师和总锻冶师。
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7年—1958年,任国家科委综合局、二局副局长。
1959年—1960年,任中国科学院长春机械研究所副所长。
1960年—1979年,任中国科
主要成就
吴学蔺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吴学蔺从事以光学为主的物理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工作,引进国外冶金特别是与机械冶金有关的新技术;20世纪50年代,对上海钢铁厂一厂、二厂、三厂改建平炉,扩大二厂的轧钢能力,组织上海小钢厂成为多品种的生产基地,助力上海钢铁厂成为华东机械工业大铸钢基地;20世纪60年代初,进行“液态成形”的研究,用模子压铸零件再用零件压制模子的办法,解决了合金模的加工制造困难及生产周期和工时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参与组织当时中国最大口径的2.16米天文反射望远镜的研制,开发与美国太空电子系统公司合作研制首架口径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
学术论著
截至1985年9月,吴学蔺编著的论著和译著有《二氖之连续光谱》《机械工业发展的趋势》《统计强度理论》、《光学与激光》等。
[1]吴学蔺.光学镀膜材料及其应用[J].光学机械,1977(04):41-49.
[2]吴学蔺.单透镜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47年9月—1948年10月 | 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兼职教授 |
1954年12月—1959年4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55年6月—1957年5月 |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第一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
1957年5月—1960年4月 |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第二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
1959年4月—1965年1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60年4月—1967年1月 |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第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
1965年1月—1978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78年3月—1983年6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79年10月 | 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1980年3月 | 中国民主促进会江苏省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
1983年6月—1988年4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83年11月 | 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吴学蔺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亲吴在渊是数学家,与胡敦复等在上海创办大同学院。
人物评价
“吴学蔺拥有‘百炼成钢’的钢铁意志,一路前行,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生。”(新华网评)
“他(吴学蔺)是中国民族机械工业功臣,是现代钢铁之父。”(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评)
“吴学蔺有一颗始终不渝的爱党爱国之心,为振兴中国民族工业而积极努力。”(《武进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