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钧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锡钧
国籍:中国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1899年6月3日
逝世日期:1988年3月20日
毕业院校:芝加哥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1899年6月3日,张锡钧出生于天津。
1920年—1926年,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及芝加哥大学罗虚医学院(RushMedicalCollege)学习深造,相继获得理学学士、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1926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助教。
1927年,转入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科,历任助教、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
1938年—1942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代主任。
1948年,历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教授、主任、医学院教务长。
1949年,任职于中国协和医学院。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7年,任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
1959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生理学系主任、教授、实验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1960年,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实验医学研究所所长、生理学教研室主任。
1963年,任中医研究院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
1988年3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主要成就
张锡钧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30年代,张锡钧创立了定量分析乙酰胆碱生物测定法,即蛙腹直肌法,此法可测出动物各种组织中乙酰胆碱的含量最早提出中枢神经内化学传递的存在,并证明乙酰胆碱是一种介质研究了人胎盘中乙酰胆碱对分娩的关系,提出了分娩起因的理论,早产与晚产的机制创立“迷走神经、垂体后叶反射”理论对甲状腺生理的研究,提出色亚基酸与甲状腺细胞活动有关,而甲状腺对毛发生长有特殊作用提出“经络一皮层-内脏相关”假说。
学术论著
截至1988年3月,张锡钧共发表论文80余篇,其代表论著有《生理学纲要》等。
[1]张锡钧,谢益宽,文允镒,等.经络—皮层—内脏相关假说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258):264-267.
[2]张世仪,屈金河,杨桦,等.正常人手三阴及三阳经循行线上皮肤阻抗的观察[J].生理科学,1982.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1935年4月 | 中国生理学会第八届年会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35年4月 | 中国生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书记、会计 |
1936年8月 | 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书记、会计 |
1937年4月 | 中国生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书记、会计 |
1951年7月 | 中国生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 |
1955年6月—1957年5月 |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第一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
1956年7月 | 中国生理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
1957年5月—1960年4月 |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第二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
1960年4月—1967年1月 |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第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
1964年 | 中国生理学会第十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
1978年10月 | 中国生理学会第十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
中国针灸学会副理事长 | |
《中国生理学杂志》编辑、总编辑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张锡钧的父亲张文藻是天津市一名医师,兼通中医与西医,曾任天津市公立医院院长,并创立了天津市平民医院,张锡钧自幼受到家庭的薰陶立志学医。
婚姻家庭
张锡钧的妻子是高月川。
人物评价
“张锡钧有着严谨、求精、勤奋的治学精神和热爱祖国、关爱学生、宽厚待人的美德,他是中国近、现代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科学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光明日报》评)
“张锡钧是中国神经内分泌研究的先驱,是中国生理科学、神经生物学的奠基者。”(中国网评)
“张锡钧是中国现代生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创建者和开拓者,是中国生理学界泰斗和医学界的一代宗师。”(《国际人才交流》评)
“张锡钧的高尚品德、丰功伟绩和尊重历史、坚持真理、不畏邪恶、光明磊落的一生永远值得后人缅怀和学习。”(《科学中国人》评)
人物纪念
基金命名
1983年,张锡钧将他原存于美国银行的本息共2万余美元捐赠给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生理学会为此成立了“张锡钧基金会”,基金会每两年一次举行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论文评奖活动,并向优胜者发放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