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曦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魏曦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岳阳
出生日期:1903年12月25日
逝世日期:1989年05月20日
毕业院校:中央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1903年12月25日,魏曦出生于湖南巴陵(今岳阳)。
1914年—1921年,就读于湖滨中学。
1921年,考入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预科。
1923年,入读于南京金陵大学。
1924年,重返湘雅医学专门学校。
1926年,参加北伐军,任第四集团军警卫团三等军医。
1927年,任教于长沙广雅中学。
1928年—1933年,就读于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33年—1937年,先后任上海雷氏德医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3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深造。
1939年—1945年,任国民政府中央防疫处技正。
1947年,任上海医学院教授。
1948年,任大连医学院一级教授、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兼大连生物制品研究所副所长。
1951年,赴朝鲜战场,任反对美军发动细菌战调查团检验队队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7年—1989年,先后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
主要成就
魏曦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魏曦成功接种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成功试制中国第一代钩端螺旋体菌苗;在中国首次开展回归热螺旋体、支原体、弯曲菌的研究;研究证实恙虫病在中国的存在;提出了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的概念并开发了生态制剂;从事诸多动物源病―人兽共患病的调查研究,在中国首次判定弯曲菌。
学术论著
截至1989年5月,魏曦共撰写学术论文100余篇,代表论著有《钩端螺旋体病学》《微生态学》《医用立克次体学》《正常菌群与健康》等,其中部分论著参考如下:
[1]魏曦.重视人兽共患病的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1985,1(01):1-1.
[2]魏曦,钟惠澜.和平与瘟疫在战斗中[J].微生物学报,1953(01):5-13.
[3]魏曦,康白.在缓滞剂中培养的代数与细菌鞭毛增长的关系[J].微生物学报,1955(02):63-67.
[4]刘克学,魏曦,聂弟楷.咪唑酸酯与青霉素对金地鼠实验性钩端螺旋体感染治疗效果的比较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54年12月—1959年4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59年4月—1964年12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78年3月—1983年6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79年 | 中国微生物学会人兽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1983年6月—1988年4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 |
中国民主同盟第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
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
中国民主同盟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
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中央委员会顾问 | |
中国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学会名誉主任委员 | |
卫生部全国自然疫源性疾病专题委员会主任委员 | |
中国民主同盟第一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 | |
中国民主同盟第二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魏曦出生在湖南巴陵一个小职员家庭,父亲在邮政局任职。家乡的高山造就了他刚毅的性情,大河涤成了他追求光明和进步的品质。
人物评价
“魏曦是中国微生态学的奠基人,对中国生物制品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科普中国评)
“魏曦把毕生精力和智慧献给了中国的医学微生物学事业,对中国的卫生事业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微生物学报》评)
“魏曦知识渊博,思路开阔,在推动生物制品学、微生态学及人兽共患病学学科的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微生态学杂志》评)
“魏曦为中国医学及预防医学事业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微生物学通报》评)
“魏曦是本世纪杰出的医学科学家、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事业,是有卓越贡献、德高望重的医学前辈。”(《大连医学院学报》评)
人物纪念
竖立雕像
在遵义医科大学科研楼前,矗立着8位遵医先贤的雕像,魏曦雕像位列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