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捷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连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玉田
出生日期:1908年6月17日
逝世日期:1992年1月11日
毕业院校:伊利诺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经历
1908年6月17日,李连捷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
1927年,从北京汇文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
1928年,进入燕京大学理学院生物学和地质地理学系学习。
1932年,从燕京大学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被聘为中央地质调查所调查员。
1941年,从美国田纳西大学农学院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当年秋季转入伊利诺大学农学院。
1944年,从伊利诺大学农学院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军事地质组工作。
1945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研究员。
1947年,被聘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9年,任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教授。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79年,任中国农业遥感与应用培训中心主任。
1992年1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成就
李连捷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连捷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地貌和第四纪地质与土壤的形成,特别是对华南热带、亚热带的红壤形成,进行了研究。对中国土壤分类和土壤资源的调查分别进行了研究,他就土壤分类提出了3个土纲:自型土纲、水型土纲和复成土纲。
20世纪30 年代,李连捷先后到西北渭河流域、河北、江苏、安徽、浙江、两湖、江西、山西五台山山地、汾河河谷、福建沿海、广东、广西、贵州等地进行地质、土壤和农业环境的调查研究。对中国(除原热河、西藏外)各地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和编制土壤图的工作,对各土类和亚类的特性、剖面发育及生成条件发表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报告。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李连捷多次到北京山区、新疆、东北、西北、黄河后套、海南岛等地进行科学考察研究。1976年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进行草山的开发治理研究。
20世纪80年代,李连捷开始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
学术论著
[1]李连捷.刘和著:土壤学(卷上)[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45年 | 中国土壤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理事 |
1948年 | 中国土壤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
1950年 | 中国土壤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会计 |
1951年 | 中国土壤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
1951年—1952年 | 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队长农业科学组组长 |
1954年 | 中国土壤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学术(1949年学会完成重新成立手续) |
1954年—1959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56年 | 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队长 |
1956年 | 中国土壤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学术(1949年学会完成重新成立手续) |
1956年 | 中国土壤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土壤分类专业委员会负责人(1949年学会完成重新成立手续) |
1959年—1964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63年 | 中国土壤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1949年学会完成重新成立手续) |
1964年 | 北京山区综合考察队队长 |
1964年—1978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个人生活
爱好广泛
李连捷不仅在土壤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颇有建树,且善于吟诗作画,许多科学思想与人生抱负在他的诗作中都有表现。
婚姻家庭
李连捷的妻子是王树端,在中国农业大学校医院工作,两人育有子女李珊、李亮、李爽、李宁、李是。
人物评价
“他(李连捷)是第一代土壤学家中的楷模,他刚正不阿、一身正气、高瞻远瞩、一表人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伟大科学家的科学成就远远不如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大’。”(土壤学家龚子同教授评)
“李连捷是中国土壤学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方面,科研、教学成绩卓著,在土壤微形态、农业遥感方面有开拓性建树。”(中国科学院评)
“他(李连捷)对中国土壤分类和土壤资源的调查,有独特的贡献。他所做的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科的发展,而且也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建设与世界土壤分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教授、科学家。他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的科学态度,他兢兢业业、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他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都是从书本上得不到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评)
后世纪念
李连捷雕像
2008年9月25日,李连捷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暨铜像揭幕仪式在中国农业大学西区新综合楼前隆重举行。瞿振元书记和沈其荣教授共同为铜像揭幕。
奖项冠名
2019年4月,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春季学术报告会在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顺利召开。为鼓励青年学者的科研热情,大会设立了“李连捷五色土奖”,以传承老一辈学者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