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仁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徐仁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芜湖
出生日期:1910年8月22日
逝世日期:1992年11月8日
毕业院校:印度勒克瑙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地质时期中国各主要地区植物景观》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1910年8月22日,生于安徽芜湖。
1923年,徐仁到安徽芜湖一所教会中学读书,后转到南京继续读完中学,并于192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1933年,徐仁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同年徐仁在北京大学任助教。
1944年,徐仁印度勒克瑙大学进行研究工作,于1946年被该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及金质奖章。二次赴印后,徐仁于1952年在李四光教授的帮助下重新回到祖国。
1946年,徐仁获印度勒克瑙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9年,徐仁担任印度古植物研究所副教授兼代所长。
1956年,徐仁加入九三学社。
1962年,徐仁正式调到植物研究所,主持了西南地区中生代植物研究,参加了《生物史丛书》第二分册、《植物的发展》与《中国古生代植物》、《中国新生代植物》等专著的编写工作。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3年,徐仁提出北美与东亚植物区系存在相同属,是原地有孑遗分子,不是迁移的结果。
1992年11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在植物学和解剖学方面,20世纪30年代正值植物“原套—原体学说”提出不久,植物学界开始采用这种观点解释生长点的活动和器官的发生,但还有许多重要植物类群的生长点的结构和发育规律尚待研究。徐仁对中国一些在系统发育上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的苗端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在1937年发表的《中国卷柏苗端解剖和生长》一文中首次指出卷柏生长点原体的各部分细胞在器官建成中的作用。1944年,他在《美国植物学杂志》(AmerJourBot)上发表的《吊丝球竹苗端的解剖和生长》一文中用发展和变化的辩证观点阐明了竹的生长点在个体发育中的动态变化,指出生长点中的原始细胞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这两篇杰出的论文一直被欧美的植物学教科书作为经典文献广泛引用。
在古植物学方面,他在对中国云南泥盆纪植物、包括植物大化石和微体化石研究后所做的论文成为中国古植物学界早期文献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还在对著名古植物学家萨尼发现的印度
社会任职
徐仁先后担任过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长、中国第四纪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古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和中国孢粉学会理事长。他还一直是印度古植物学会会员和名誉会员。1981年,他被聘为第13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副会长。
人物评价
徐仁就是这样一位对待科研一丝不苟,待人热情诚恳的科学家,他的一生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激励着新一代科学工作者不断前进!徐仁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探索,努力把理论研究同祖国的经济建设相结合,做出了巨大贡献。(九三学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