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少文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谢少文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03年9月15日
逝世日期:1995年7月20日
毕业院校:长沙湘雅医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籍贯:浙江绍兴
人物生平
1903年9月15日,谢少文出生于上海。
1921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医科预备班。
1926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26年—1942年,任职于北平协和医学院。
1926年,任协和医学院内科助理住院医师。
1930年,任协和医学院内科总住院医师。
1931年,任协和医学院传染病学讲师。
1932年,任协和医学院细菌学襄教授。
1932年—1934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做研究生。
1939年,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1942年—1945年,任职于天津妇婴医院。
1945年—1947年,任北平中央防疫处技正。
1947年—1956年,历任协和医学院教授、主任教授。
1952年,参加反细菌战东北调查团。
1956年—1962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所所长。
1962年,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2年,赴美国考察医学教育。
19
主要成就
谢少文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30年代—40年代,谢少文主要从事传染病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用鸡胚培养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获得成功;20世纪50年代,开始探讨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联系。另参加了反对细菌战的斗争,提出科学证据揭露了美帝的罪行;20世纪70年代,致力于免疫学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标准化。
1942年—1945年,谢少文在天津妇婴医院创建“临床病理检验所”。
学术论著
截至1995年7月,谢少文共发表学术文章200余篇,编著书籍10余册,撰有《免疫学》《免疫学基础》《关于斑疹伤寒牛痘疫苗的研究》等专著。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1939年 | 国际微生物学会会议 | |
1979年 | 免疫学座谈会 | |
1981年 | 国际微生物快速诊断会议 | 美国 |
1985年 | 全国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生培训学术座谈会 | 长春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52年 | 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
1953年—1966年 | 《微生物学报》主编 |
1954年12月—1959年4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59年4月—1965年1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65年1月—1978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78年3月—1983年6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78年 | 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学会主任、委员 |
1981年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主编 |
1981年 | 《免疫学快报》主编 |
1983年6月—1988年4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85年—1989年 | 《中国免疫学杂志》主编 |
1987年—1989年 | 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学会名誉主任委员 |
1991年3月 | 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 |
中华医学会终身会员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谢少文的父亲谢鸿来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的编辑,精通中西文学,藏书丰富,是十九世纪末期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国学者之一。由于长期埋头写作,谢鸿来晚年患上了肺结核,久治未愈。这使得谢鸿来认识到医药卫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遂要求他的九个子女中一定要有人学医。谢少文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选择了医学作为毕生从事的专业。
人物评价
“谢少文为人类控制传染病做出了贡献。”(《中国免疫学杂志》评)
“谢少文是中国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泰斗。”(《生物工程学报》评)
“谢少文为探索中国独特的免疫学研究的新途径而努力,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科学事业。”(《生理科学进展》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