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蛰龙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蒲蛰龙
国籍:中国
出生地:云南
出生日期:1912年6月12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原籍:广西钦县
人物生平
1912年6月12日,出生于云南,原籍广西钦县(原属广东)。童年生活极不安定。那时其父母为了生计,漂泊四方,直到蒲蛰龙13岁那年,一家才在广州定居下来。
1925年,考入广州执信中学读初中。
1928年秋,考入中山大学读高中、预科。
1931年秋,升入中山大学农学院。他的毕业论文《松毛虫形态、解剖、组织及生活史的研究》,为防治松毛虫提供了较全面的理论依据。
1935年夏,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时获大学颁发的毕业论文奖和优秀成绩奖。同年考进燕京大学研究院生物学部,师从昆虫学家胡经甫教授。
1937年,回中山大学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1946年,取得美国国务院奖学金,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昆虫及应用动物系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兼做科学研究工作。
1949年9月,取得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斐多斐荣誉学会会员。蒲蛰龙的夫人利翠英也于同年获得该校硕士学位。10月携同夫人利翠英教授回国工作。返回广
主要成就
蒲蛰龙科研成就
昆虫学研究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蒲蛰龙便开始研究和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他在总结以往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利弊的基础上,着手开展以虫治虫的研究,并将以虫治虫推广到生产实际中去。他首先从事甘蔗防治甘蔗螟虫的研究,首次发现蓖麻蚕卵作为繁殖赤眼锋的优良寄主,使利用该蜂防治甘蔗螟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被誉为“中国独创”。1956年,广东顺德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赤眼蜂站,接着,全国10多个省份陆续大规模应用赤眼蜂防治多种害虫。这项研究与试验的成功,使蒲蛰龙成为中国将以虫治虫从实验室推广应用到大田生产中去的第一人。随后,蒲蛰龙的生物防治研究组先后完成利用澳洲瓢虫和孟氏隐唇瓢虫防治甲虫的科学实验工作。接着又解决了湘西黔阳地区柞蚕放养问题,成功地完成了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病害的科研项目。特别是1973年春在广东四会开始防治水稻病害虫的研究和试验工作的成功。他还加强利用微生物防治
社会任职
蒲蛰龙于1964年起连续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还担任国际有害动物、植物、生物防治组织东南亚分部理事,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中国昆虫学会荣誉理事,第二、三届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第四届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昆虫学报》《动物分类学报》编委和《中国动物志》编委以及主编《昆虫天敌》杂志。
人物评价
蒲蛰龙教授学识渊博,硕果累累。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昆虫学的各个方面,他在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方面的成就举世公认,被美国某杂志誉为“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蒲教授知识渊博,平易近人,既满腹经纶,又风度翩翩,无论走到哪里,都特别受人尊敬与爱戴。(中山大学校报评)
作为一名昆虫学家,蒲蛰龙没有埋首故纸堆、关起门来搞昆虫分类研究,却耗费了近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到农村下稻田、果园搞起实地昆虫研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为中国国内早期的昆虫生态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南方日报》评)
蒲蛰龙严谨治学、谦虚谨慎的崇高风范堪称教育和科学工作者的楷模。他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养鸭除虫等成果,更是调节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重大成就。(新华网评)
后世纪念
蒲蛰龙院士纪念室
1998年12月31日,蒲蛰龙院士纪念室在马文辉堂举行揭牌仪式。
蒲蛰龙院士雕像
2009年11月,华南农业大学院士雕塑广场落成,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院士的雕像,永久“落户”华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