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既明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朱既明
外文名:Chi-Ming Chu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宜兴
出生日期:1917年8月26日
逝世日期:1998年1月6日
毕业院校:剑桥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内科学院院士
人物生平
1917年8月26日,朱既明出生于江苏宜兴。
1928年,毕业于宜兴履善小学。
1931年,从宜兴精一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震旦大学附中高中。
1933年—1939年,就读于上海医学院。
1939年,任上海医学院曲靖校区公共卫生科助教。
1940年,任昆明中央防疫处技士。
1945年,到剑桥大学病理系学习深造。
1948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任英国伦敦国立医学研究所病毒系研究员。
1950年11月,任北京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主任技师、第二研究室主任。
1955年,任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副所长。
1963年,任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历任研究员、副所长、所长、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名誉所长。
1971年11月—1979年4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内科学院院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
朱既明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45年,朱既明在中国国内首次研究生产出青霉素制剂;1950年,观察到流感病毒形态的多样化,发现流感病毒可以裂解为有生物学活性的亚单位,多次发现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发现流感病毒自然温度敏感株,以及在中国创建医学病毒学实验室和开始从事病毒遗传学研究等;他参与、指导研制成功包括麻疹减毒活疫苗、乙型肝炎哺乳动物细胞基因工程疫苗、以痘苗病毒为载体的多价疫苗等。
学术论著
截至1998年1月,朱既明的代表论著有《儿童疫苗创议(规划)(Children's Vaccine Initiative,CVI)》《一种新的小白鼠病毒的研究I.发现经过》《乙醚处理后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崩裂现象》等其他论著参考如下:
[1]朱既明.漫谈生物学发展前景和基因工程疫苗[J].生物学通报,1991,000(009):1-2.
[2]娄元梅,阮力,朱既明.痘苗病毒毒力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1996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78年3月—1983年6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83年6月—1988年4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88年4月—1993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预防医学组成员 |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 |
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 | |
国家科委生物工程开发中心顾问 | |
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务委员 | |
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病毒专题委员会主任委员 | |
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出血热专题委员会主任委员 | |
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药品评审委员会生物制品分会主任委员 | |
中国计划免疫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 | |
《病毒学报》总编辑 |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副总编辑 |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副总编辑 | |
《热带医学》副总编辑 | |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 | |
《微生物学报》编委 |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编委 | |
《病毒学档案(Archi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朱既明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他是家中长子,自幼聪明好学,喜好阅读,青少年时代他也曾有过投身救亡做“良相”的想法,终究不现实,便遵父命学医。
家庭成员
朱既明的儿子朱俊曾任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人物评价
“朱既明是中国乃至世界病毒学界的泰斗,一生为发展中国病毒学事业鞠躬尽瘁。他为中国病毒学乃至微生物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朱既明在病毒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医学病毒学的泰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评)
“朱既明是中国青霉素研制的先驱,是中国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和病毒基因工程载体研究的开拓者,一生为发展中国病毒学事业鞠躬尽瘁。”(中国网评)
“朱既明在医学病毒学和生物制品学研究中取得了卓越成就,对促进中国病毒学研究和病毒病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生物工程学报》评)
“朱既明是一位优秀的病毒学家和学术带头人,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是一位尊敬的师长,他为中国医学病毒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病毒学报》评)
人物纪念
分子命名
1949年,朱既明发现了正常血清中存在能抑制流感病毒血凝作用的β抑制素,后被学术界称为“朱氏抑制素”。